农村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直接关系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当前,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组织凝聚力弱化、治理资源短缺、村民参与不足、矛盾化解不畅等问题。破解这些难题,需从制度、资源、主体、机制四方面精准发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一、强化组织引领,筑牢治理核心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治理的“主心骨”。部分农村党组织存在班子能力弱、党员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导致治理凝聚力不足。需以党建为引领,夯实治理根基:一方面,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优先选拔返乡创业青年、致富带头人等优秀人才,通过专题培训、挂职锻炼提升班子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机制,推动党员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服务群众中主动作为,同时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与执行力,让党组织成为农村治理的“领头雁”。
二、整合治理资源,补齐发展短板
农村治理资源短缺是普遍难题,资金、人才、服务“三缺”制约治理效能。破解此问题需多方联动:在资金保障上,建立“上级补助+村集体自筹+社会捐赠”的多元资金机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同时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增加集体收入,为治理提供资金支撑;在人才供给上,实施“人才回引”计划,吸引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同时培育本土“田秀才”“土专家”,充实治理队伍;在服务优化上,推动政务服务下沉,设立村级便民服务点,整合社保、医保、民政等服务事项,让农民“小事不出村”。
三、激发村民参与,凝聚治理合力
部分农村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境,村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渠道狭窄。需创新机制调动村民积极性:一是健全村民自治制度,规范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流程,重大事项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二是搭建多元参与平台,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鼓励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管理,同时利用微信群、村民议事厅等载体,畅通意见表达渠道;三是强化宣传引导,通过村广播、宣传栏、文艺汇演等形式,宣传治理政策与典型案例,培育村民“主人翁”意识,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四、健全矛盾化解机制,维护乡村稳定
农村矛盾纠纷多涉及土地流转、邻里关系、养老保障等,若处置不及时易引发风险。需构建“预防为主、多元化解”的矛盾治理体系:
一方面,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组织村干部、网格员定期走访,提前发现矛盾隐患,做到“小事早化解、大事早干预”;另一方面,完善“村调解+乡仲裁+司法保障”的分层化解模式,发挥村调解员熟悉乡情的优势,优先通过协商调解解决纠纷,对复杂矛盾引入司法、民政等部门联动处置,同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从源头减少矛盾发生。
农村基层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需立足农村实际,以强化组织、整合资源、激发参与、健全机制为抓手,持续破解治理难题。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农村治理效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