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英语学习活动观在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腊圃小学 曾洁华
  摘要:本研究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以下简称“活动观”)为理论框架,聚焦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提出基于活动观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活动链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原则、方法及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验证其有效性。研究发现,将活动观融入作业设计,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习兴趣以及英语核心素养,为小学英语作业优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作业设计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落实新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通过整合性活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单元整体教学是提升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其作业设计需从“碎片化”转向“整体性”,而活动观为这一转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响应“双减”政策,实现作业提质增效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双减”背景下,探究如何基于单元整体设计作业,提高作业质量,实现作业从“量”到“质”的转变,对于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价值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堂设计,对作业环节的关注不足。本研究通过系统探索活动观在作业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体系,还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作业设计框架,助力学生在连贯、真实的语言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
   二、活动观与单元作业设计的契合点
  活动观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级活动链与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目标、内容存在深层逻辑关联,二者的契合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维度:
  (一)目标维度:能力培养的阶梯式对应
  1.学习理解类活动——语言知识筑基目标
  活动观中“感知、获取、梳理语言知识”的学习理解类活动,与单元作业中“夯实基础词汇、语法”的目标高度一致。例如,通过绘制主题词汇思维导图(如“Home、Rooms”房间词汇分类),学生可系统梳理单元核心词汇,完成“输入语言知识”的作业目标,为后续语言运用奠定基础。
  2.应用实践类活动——技能整合目标
  “分析、描述、阐释语言现象”的应用实践类活动,对应单元作业中“整合听说读写技能”的目标。例如,设计“情景对话创编”作业(如根据图片描述理想房间),学生需将 所学 句型(如“It's……There is/are……”)与表达能力相结合,实现“内化语言规则”的实践目标。
  3.迁移创新类活动——素养转化目标
  迁移创新类活动“结合个人经验解决真实问题”,与单元作业中“推动知识向素养转化”的目标相契合。例如,在完成跨学科项目式作业(如设计“健康生活方式”手抄报并作英语汇报)的过程中,学生需将语言知识与科学、美术等学科能力融合,达成“创新应用与思维发展”的素养目标。
  (二)实践维度:“做中学”理念的落地路径
  1.活动观的“实践性”与作业设计的“生活场景链接”一致
  活动观倡导“做中学”,而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强调“链接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语言。这种实践性作业设计,将活动观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任务,解决了传统作业“机械抄写、脱离生活”的问题。
  2.层次性活动与分层作业的适配
  活动观中三类活动的认知梯度(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为单元作业的分层设计(基础层、提升层、拓展层)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基础层作业对应学习理解活动(如核心句型仿写),提升层对应应用实践活动(如情景对话表演),拓展层对应迁移创新活动(如主题项目设计),使作业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匹配,实现“因材施教”。
  通过上述契合点的深度融合,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提供了“理论框架—实践路径—评价标准”的完整体系,既解决了传统作业的碎片化、实践性不足等问题,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载体。
   三、基于活动观的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策略
  (一)设计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作业设计应紧密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展开,确保“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这三类活动与课时目标、单元主题形成逻辑闭环,从而保证作业方向与教学方向高度一致。
  2.整体性原则
  以单元主题为统领,打破单课时作业的碎片化设计模式,使各课时作业相互关联,形成连贯的“活动链”,增强作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实践性原则
  着重强调语言在真实场景中的运用,减少机械抄写类作业的比例,增加听说实践、项目式任务等具有实践性的作业类型,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升语言能力。
  4.差异化原则
  基于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
  5.多元评价原则
  构建“活动—目标—评价”闭环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多元主体参与,避免仅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二)设计方法
  1.构建“三级活动链”作业框架
  学习理解类作业:侧重于语言知识与文化信息的输入,通过感知、获取、梳理等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主题的关联。常用方法包括制作词汇分类卡、梳理文本关键信息等。
  应用实践类作业:聚焦于语言技能的整合运用,通过分析、描述、阐释等活动,促进学生内化语言规则。常见的形式有情景对话创编、短文改写、图表描述等。
  迁移创新类作业:强调知识的迁移与创新应用,通过推理、批判等活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化。可采用跨学科项目式任务、创意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
  2.强化主题语境整合
  围绕单元主题语境,设计与主题紧密相关的真实任务,使作业内容具有连贯性和情境性。例如,在“Travel”单元中,所有作业均围绕“旅游”主题展开,从旅游目的地介绍、旅游计划制定、旅游经历分享等不同维度,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与应用。
  3.实施分层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学习能力,将作业分为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三个层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
  学习理解类作业: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如单词分类、提取语篇中的关键信息等。
  应用实践类作业:侧重语言技能的应用,如补全对话、分析表格数据等。
  迁移创新类作业:强调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如主题项目设计、跨学科任务等。
  在分层作业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作业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融入过程性评价:设计“活动评价量表”,从语言准确性、合作参与度、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作业过程进行评价。例如,在小组项目作业中,不仅评价最终成果,还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资料收集与分析等过程。
  多元化评价主体: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反馈—家长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例如,学生自评作业完成情况,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伴互评合作表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从语言和能力层面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家长参与评价作业的实践性和家庭互动效果,促进家校共育。
  (三)实施步骤
  1.分析单元主题与目标
  教师应深入研读单元教材,精准明确单元主题、教学目标及各课时的知识点,为作业设计筑牢基础。
  2.构建“三级活动链”作业框架
  依据单元主题和目标,按照“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逻辑顺序,精心设计连贯且有序的作业序列。
  3.整合主题语境与多模态形式
  围绕单元主题,创设真实且贴近生活的语境,整合听说读写看等多模态作业形式,增强作业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4.制定多元评价方案
  建立“活动—目标—评价”闭环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评价量表,明确多元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5.实施与反馈调整
  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作业设计,收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反馈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作业设计方案,持续优化作业效果。
  通过以上原则、方法和步骤的系统实施,能够将活动观有效融入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中,有效提升了作业的整体性、实践性和层次性,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实施:以教科版五年级下册Module 4——“Travel”单元的整体作业设计为例
  1.主题语境
  Travel plans(旅游计划)
  2.作业设计
  学习理解:
  (1)听句子,判断所读内容是否与图意相符,如相符在括号内写“T”,否则写“F”。
  (2)听录音,选出正确的答案。
  应用实践:
  (1)根据图片与同桌谈论暑假旅游计划,并完成填空。
  (2)阅读表格,根据表格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3)开展绘本阅读活动。
  迁移创新:
  (1)请同学们以4—5人为一组,选择一个城市并制作出这个城市精美的旅游小册子。旅游小册子需包含主要景点位置、交通方式、特色美食推荐及简单的旅行日程安排。
  (2)录制一段2—3分钟的英语视频,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你的旅游计划。要求:语音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内容完整。
  (二)效果分析
  1.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该单元整体作业的设计融合了活动观,作业形式丰富多样,涵盖补全对话、分析表格、绘本阅读、主题小册子制作、小组合作项目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制作旅游小册子”这一主题作业贴近生活实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完成欲望。
  2.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突破了传统作业的局限,将英语学习与实践、创作等多种元素有机结合,充满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完成表格分析时,切实看到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完成小册子制作等作业后,成果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与赞扬时,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习理解类作业加深了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和句型的理解;应用实践类作业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迁移创新类作业则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
  此外,本次作业设计融入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元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作小册子等方式,深入了解了不同城市的习俗和景点等。在完成主题探究类作业时,学生需要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英语进行表达和展示,这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学生还需要自主收集资料、设计版面、进行编辑,这一系列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作业中,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既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又学会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作业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作业难度设置不够合理,导致个别学生完成困难;小组合作作业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等。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应进一步优化作业内容和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作业难度,加强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和管理,以更好地发挥活动观在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中的作用,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
  (一)理论层面
  活动观为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其“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三级活动链与单元作业的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高度契合,拓展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维度,验证了活动观在提升作业质量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有效性。
  (二)实践层面
  通过构建以单元主题为核心,融合活动观的作业框架,设计连贯的作业序列,能够有效提升作业的整体性和逻辑性,避免单课时作业的碎片化问题。强化主题语境下的作业整合性和多模态形式设计,链接生活场景并结合听说读写看等多元活动,显著增强了作业的实践性,推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5(16):6-7.
  [3] 王小敏.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J].校园英语,2024,(03):106-108.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2024年度课题“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课题编号:202316454)研究成果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