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研究以海珠区启能学校为实践基地,针对特殊教育需求,构建了分层分类的大课间活动创新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与变化规律,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及心血管系统功能,助力学生更好休息、提升睡眠质量,并促使其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与终身健身意识。
关键词:特殊学校;大课间活动;创新
一、研究背景
大课间活动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承担着全面育人、调节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使命。其内容应丰富多样、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年龄与身心发展规律。作为传统课间操的升级版,大课间体育活动通过延长活动时间、拓展内容维度、创新组织形式,形成了更具适宜强度的实践模式,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效显著。
本研究聚焦特殊教育领域,以广州市海珠区启能学校为实践基地,深入探索大课间活动的创新实施路径。特殊学校学生障碍类型复杂,涵盖自闭症、智力障碍、肢体障碍等,能力发展差异明显,因此大课间活动设计需突破普通学校同质化框架,构建个性化模式。当前,尽管大课间活动在特殊学校逐步推广,但受限于教师专业认知、资源支持力度及评价体系缺失等因素制约,实践中仍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活动设计“一刀切”,忽视学生障碍类型的适配性;二是教师“重形式轻实效”,导致学生参与流于表面;三是评价机制单一,难以量化活动对个体发展的促进效果。
基于此,本文研究以“尊重差异、多元融合”的核心理念,旨在通过系统化实践,提升特殊学生运动能力与参与积极性,改善其体质指标与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创新范式,推动特殊学校大课间活动从“有”向“优”转型。
二、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1.活动设计
每两周开展一次科组教研活动,紧密结合各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障碍类型,精心研讨并确定适宜的大课间活动内容。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幼教班:设计爬行活动,通过爬过阳光隧道,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意愿,促进学生粗大动作发展。
一年级:参与运物游戏,在搬运小棉球过程中设置障碍物,提高学生跨越障碍物和视觉关注能力。
二年级:开展足球射门游戏,增强学生下肢控制能力,提升双下肢灵活性。
三年级:进行跨越轮胎和走平衡木的活动。
四年级:通过绕障碍走和投篮等活动,着重提高学生身体灵敏性、专注能力以及双上肢投掷能力。
五年级:参与投沙包和小垒球活动。
六年级:进行跨过障碍物投球的活动。主要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上肢投掷能力。
2.时间规划与器材准备
时间:每天8:30—9:00。
器材:篮球、平衡木、小棉球、小垒球、障碍物、标志桶、阳关隧道、足球、球门等。
3.场地划分
鉴于学校场地有限,为确保每个大课间活动顺利开展,通过集体讨论与协商,明确划分每个班级的具体活动场地。
(二)实施阶段
1.心率监测
心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通常以每分钟心跳次数衡量。大课间活动开始前,教师对全校120多名学生进行了心率测量,活动结束后再次测量发现,每个班级学生心率均有显著提升,每分钟心率普遍处于110—140次之间。这一数据表明,学生积极参与了大课间活动,且活动强度达到中等强度体能训练水平,符合中小学生有氧运动要求。
2.靶心率监测
靶心率(THR)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心血管循环系统机能时,既有效又安全的运动心率范围,通常在最大心率的60%—80%之间。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后测量发现,其靶心率均处于60%—80%这一区间内,表明该活动属于有氧运动范畴。由此可见,新型大课间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体能发展,达到了学生增强体质的目的。
三、研究成效
(一)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
自开展新型大课间活动以来,学生对大课间的参与度大幅提高,自信心也显著增强。除阴雨天气外,学生均坚持在运动场上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教师参与度也同步提升,大部分教师主动加入活动示范与指导,形成“师生共融”的运动场景。
(二)体质与功能改善
大课间活动明显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前期大课间活动未根据学生能力和年龄分组,导致学生活动量和参与度低,缺乏足够强度和负荷,学生心肺功能得不到有效锻炼,体质较差,经常出现感冒发烧甚至头晕的现象。而改进后的大课间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的多样性和分组的有效性,学生运动量显著提高,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均得到较大改善。
(三)教师角色转型与效能提升
通过新型大课间模式,教师大课间参与度从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创新。同时,各类学生在运动能力上均有明显进步,学生参与大课间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教师获得了教学成就感,更能有效发挥个人能动性。
四、不足与展望
(一)差异化支持体系待完善
当前,分组管理主要依据年龄与障碍类型粗略划分,未能充分融合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目标。未来,需建立更精细的评估—调整机制,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体需求。
(二)康复与教育融合深度不足
大课间活动虽已改进创新,但部分重度动作障碍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依然较低,且缺乏标准化协作流程。应专门设立动作康复组,负责在大课间对这些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动作康复训练,进一步提升康复与教育的融合度。
本文研究通过系统化创新实践,构建了符合特殊教育需求的大课间活动模式,实现了从“统一化”到“个性化”、从“体能锻炼”到“全人发展”的转型。展望未来,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每一个生命差异的尊重与回应。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加入这一领域,以创新实践为笔,书写特殊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何敏学.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特点[J].体育学刊,2007(5):96-99.
[2]赵国武.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5.
[3]刘美奋.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2):49-50.
[4]田春雷.贵州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8.
[5]孙伟伟.上海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6]王红妹.江苏省培智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扬州:扬州大学,2009.
[7]邵志春,徐佩佩.培智学校体育课程整合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04(6):40-42.
[8]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