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传统阅读教学因缺乏动态数据支持和个性化指导,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而数字化工具凭借数据整合、智能分析、动态交互等特性,为项目化学习中的阅读活动带来全新可能。本文重点探讨数字化工具在项目化学习中培养学生智慧阅读能力的途径,剖析现存问题、优化设计框架及培养策略,旨在为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工具;项目化学习;智慧阅读能力培养
一、引言
智慧阅读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也是开展项目探究与解决问题的关键素养。学生需对文本进行解构、整合信息,并进行批判性思考,以构建项目所需的知识体系。数字化工具具有可视化、智能分析等特点,能打破传统阅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并通过动态资源推送、阅读轨迹追踪、协作批注等功能,实现阅读过程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引导,推动阅读能力从“知识获取”向“智慧建构”升级,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项目化学习中智慧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量不足与阅读方法单一
多数学生缺乏系统的阅读规划,在项目开展时往往依赖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有限资料,难以主动拓展阅读范围。例如,在“社区垃圾分类”项目研究中,学生可能仅阅读几篇政策文件便开展实践,导致知识储备不足。同时,多数学生仍采用“通读+摘抄”的传统阅读方法,既不会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逻辑,也不善于通过对比文献观点来深化理解。面对专业性强的项目资料时,学生因缺乏精读与泛读结合的技巧,难以高效提取关键信息,最终影响项目成果的深度。
(二)数字化工具应用与活动设计脱节
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不足和活动设计策略欠缺的问题。部分教师未能掌握智能阅读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如不会运用AI批注工具标记学生阅读难点,也无法借助数据看板追踪学生阅读进度,致使阅读指导停留在经验层面。在活动设计方面,许多教师仍采用“布置阅读任务+提交读后感”的传统模式,缺乏将数字化工具与项目任务相结合的设计。这种脱节使得数字化工具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以获得沉浸式体验,影响阅读兴趣与深度。
(三)缺乏资源整合机制与技术支持体系
学校在资源整合和技术支持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学校未建立数字化阅读资源的整合机制,各类电子图书、学术数据库等分散在不同平台,学生查阅时需反复切换系统。例如,在搜索“非遗传承”项目资料时,学生需在图书馆数据库、校外资源平台分别检索,耗时且低效。另一方面,学校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常用的阅读App因兼容性问题在校园网使用过程中频繁卡顿,教师申请数字化设备的流程繁琐,且缺少专业人员指导工具的深度应用,致使智慧阅读培养因硬件与服务保障不足而难以推进。
三、基于数字化工具的项目化阅读教学设计框架 (一)项目选题环节:智慧阅读主题建构
在项目选题环节,教师需确定每月特定主题,并从智慧阅读平台精心挑选必读和选读书目推荐给学生。这些书目紧密围绕主题,内容丰富且具有一定深度。学生可通过智慧阅读平台App查看老师发布的学科主题阅读活动。
例如,在科技主题月,教师可从平台挑选《时间简史》(青少年版)作为必读书目。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黑洞、宇宙起源等复杂的科学概念,还配以大量直观的插图,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初步构建宇宙科学认知。在文学主题月,可将《红楼梦》(少儿改编版)列为必读书目。该书保留了原著中经典的人物互动和场景描写,如“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等片段,并添加了简单的背景注解,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与人物情感,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学生登录App后,可清晰查看当月阅读活动安排,包括每天的阅读页数、每周需完成的读书笔记任务、每月两次的线上交流讨论时间等信息。学生还能直接在App内标记已读章节、收藏喜欢的段落,便于随时回顾。这种系统化的阅读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明确而有趣的指引,激发了他们对不同主题的阅读兴趣,为后续深入开展智慧阅读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项目设计环节:任务分工与时间节点规划
在项目设计阶段,数字化工具能够助力清晰规划任务分工与时间节点。借助在线协作文档,教师与学生可共同制定项目计划,明确各成员职责。以“历史文化传承”项目为例,通过文档详细划分资料收集组、内容整理组、创意设计组等小组,并规定各小组的具体任务。
利用时间管理软件设定项目各阶段的时间节点,从资料收集、阅读分析到成果创作,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起止时间。学生可清晰了解不同阶段的任务与时间安排,避免拖延,确保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而逐步提升智慧阅读与项目实践能力。
(三)项目执行环节:依托数字工具开展阅读活动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可借助电子阅读设备(如平板、电子阅读器),随时随地阅读多样化的电子书籍与文献资料。阅读软件具备的批注、笔记功能,方便学生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与疑问,便于后续整理分析。
例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可随时标注精彩语句并写下赏析。此外,利用在
线学习社区,学生能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共同探讨难题。教师可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学生的阅读进度及问题,并及时提供指导。如发现部分学生理解哲学类文本时存在困难,教师可推送相关的解读视频或者补充资料。同时,借助知识图谱工具,学生可梳理复杂的知识体系,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切实促进智慧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项目展示环节:阅读成果可视化呈现
项目展示是阅读成果落地的关键环节,借助数字化工具能够使成果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学生的阅读收获。在项目展示环节,针对手抄报制作任务,学生可运用绘图软件设计版面,比如,用Canva可画选择现成的阅读主题模板,插入书中经典场景的插画或自己绘制的人物形象,并搭配提炼出的名言或读后感文字说明,还可调整字体颜色和背景样式,提升内容的丰富性与美观性。
在创作课本剧时,学生可利用视频录制软件记录表演过程。例如,使用手机内置录像功能进行拍摄,通过切换不同角度展现角色互动,后期再借助剪映等视频编辑工具添加字幕、标注台词,配选符合剧情的背景音乐,并为关键场景设置淡入淡出等特效,增强感染力和观赏性。
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学生可在Word中用标题分级功能划分“阅读发现”“数据分析”“结论”等板块,并利用Excel将阅读过程中统计的“不同角色出场次数”“高频主题词出现频率”等数据转化为柱状图、折线图等直观图表,清晰展示研究成果。
(五)项目评价环节:构建过程与结果反思评估体系
项目评价环节旨在构建过程与结果反思评估体系。评价指标涵盖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度、协作能力、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成果展示的质量等方面。
例如,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在在线学习社区的发言次数与质量,以此评估学生参与度,依据小组互评结果评估学生的协作能力。借助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的阅读数据、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测试成绩进行综合分析,生成评价报告,直观呈现其优势与不足。平台还设置反思环节,学生可在线撰写项目总结与反思,教师则针对学生反思给予反馈与建议,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改进方向,提升智慧阅读与项目实践能力,达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标。
四、数字化工具赋能项目化学习中智慧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依托智慧平台,整合优质阅读资源
当前,中小学普遍存在阅读资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依托智慧平台整合优质阅读资源,能够打破资源界限,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精准化的阅读资源服务。这有助于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获取全面且高质量的知识,进而提升学生智慧阅读能力。
以“家乡文化探索”项目为例,教师从平台资源中精心筛选与家乡历史、民俗、地理等相关的电子书籍、研究报告、图片以及纪录片等资料。例如,选取《从化历史文化概览》电子书,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引入关于特色民俗活动的纪录片,以生动的影像展示从化民俗的独特魅力。教师依据主题的相关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将资源分类整理后推送给学生。学生通过平台App即可便捷获取这些资料,并按照自身的学习进度开展阅读。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资源分散、查找不便的问题,还保证了资源与项目的高度契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效率与质量,有力推动了项目化学习中智慧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依托数字工具,设计分层阅读活动
传统模式的阅读活动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数字工具可依托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定制个性化的阅读路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获得充分发展,切实提升阅读效果和智慧阅读能力。
在“科幻文学探秘”项目中,平台通过预读测试将学生分为基础层、进阶层和拓展层。对于基础层学生,安排阅读《海底两万里》简版图文,并搭配语音伴读和情节填空任务;进阶层学生阅读原版章节,运用标注工具梳理尼摩船长的科技构想;拓展层学生则对比阅读《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在论坛发表观点并互评。数字工具会实时追踪学生的阅读数据,基础层学生完成阅读章节后,系统自动推送同主题绘本以巩固理解;进阶层学生若在“科技伦理”分析中遇到困难,将收到相关影视片段以启发思路;拓展层学生的深度讨论达到一定频次后,平台解锁作者访谈视频作为延伸资源。这种分层设计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适合的阅读体验。
(三)融合技术手段,强化阅读策略指导
通过融合技术手段,教师能够创新阅读策略指导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直观且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借助各类数字化工具,教师可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以及阅读任务,有针对性地传授精读、泛读、速读等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效率与质量,培养深度思考与信息处理能力,促进智慧阅读能力的发展。
以“探索自然奥秘”项目为例,对于科普类文本,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文章结构,运用批注功能标记重点段落,传授精读技巧,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细节,理解科学概念。在面对大量自然类资料时,借助阅读软件的快速浏览和关键字搜索功能,指导学生掌握泛读与速读技巧,使其能在短时间内筛选关键信息。教师还可引入在线思维导图工具,让学生在阅读后制作思维导图并梳理文章逻辑。例如,在阅读关于生态系统的资料后,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可视化呈现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关联性,培养深度思考与信息处理能力。依托这些技术手段,学生掌握了多种阅读策略,提升了阅读效率与质量,有效提高了学生智慧阅读能力。
(四)结合数据分析,完善动态评价体系
在项目化学习中,对学生智慧阅读能力的评价不应局限于传统的静态评估,而应结合数据分析构建完善的动态评价体系。借助数字化工具收集、分析学生的阅读行为数据,能全方位、动态地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发现其在阅读技巧、思维发展及知识掌握等方面的变化,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精准依据,有效促进学生智慧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名著深度阅读”项目中,平台通过智能监测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的阅读行为数据,包括阅读时长、段落标注频次、提问数量等。以学生A为例,其每周阅读《红楼梦》的时长从2小时逐步增至4.5小时,段落标注数量从5处显著提升至20处,且关于人物关系的提问频次明显增加。教师通过数据分析看板观察到该生已从“被动浏览”转向“主动思考”的阅读模式,随即调整小组讨论主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深入分析人物心理。同时,系统生成的阅读能力发展曲线显示,学生B在“文本分析”维度显著进步,但其“批判性思维”维度得分呈现停滞状态。基于此,教师为其量身设计对比阅读任务,并辅以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专项训练。经过一学期的针对性指导,该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五、结语
总之,数字化工具为项目化学习中的智慧阅读能力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有效解决了现存的问题。通过整合资源、分层设计活动、强化策略指导以及完善评价体系,数字化工具能够为学生打造高效的阅读环境。然而,实践探索仍需持续,教师需要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学校应优化技术支持。未来,还需持续挖掘数字化工具的潜力,深化其与教学的融合,助力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提升智慧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斌,刘绍星,邵平等.中小学数字化阅读能力提升的思考和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5(4):50-58.
[2] 罗力强,方远豪,李海霞等.数字阅读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沉浸体验的中介作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5(3):89-100.
[3] 李雪娟.新课标下利用智慧课堂推进深度阅读的策略探讨[J].智力,2024(4):60-63.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智慧阅读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雅居乐小学为例”(立项编号:20231648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