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天暴走8个国家”“一个周末往返西藏”“5天刷遍北京各大景点”……在这些高强度、高效率的“特种兵式旅游”火爆了两三年之后,年轻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血沸腾了。热度慢慢上升的,是被戏称为颇具“老钱风”的度假方式,或者叫做“休闲式/居家式旅行”。
有人说,对一生执着于不浪费时间的中国人来说,“休闲式度假”正在重新定义着旅行。在社会齿轮高速运转的同时,主动选择慢下来去“放空”自己,正映射了人们心理需求的变化。
什么是“休闲式度假”? 网友们热议的“休闲式度假”,说到底是一种低强度、本地化、松弛感拉满的旅行方式。和前两年非常流行的“特种兵”相比,这种旅行方式有着自己的核心特征。即更偏好舒适度高的酒店或者民宿,注重环境与设施,更关注无边泳池和水疗中心等享受型附加服务。
在时间分配上,“睡到自然醒”是基本操作。旅游行程主打随机和松散,晒太阳、吸氧、下午茶、发呆和放空是关键词,或是用密度不高的周边探店、美食和夜晚小范围社交(如酒吧聚会)代替了景点打卡。
其实类似的旅行方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普通百姓受限于经济与交通因素,大多是依照节气参与娱乐,庙会、踏青、进香和灯市等,也都兼具放松、娱乐与社交功能。而文人选择山水田园隐居,或是借游学、访友云游四方,更是强调松弛哲学的闲居式漫游。
同样是近两年受到热捧的“city-walk”,也和“休闲式旅游”有着异曲同工的追求:在城市中漫无目的地闲逛体验,短暂逃离社会,与自己和谐相处,享受平静时光慢慢流过的感觉。
为何“休闲式度假”火了? 我们从小就被告诫“出去玩”也得玩得有意义,甚至连小学生春游都要写游记。成年人出门旅行如果不打卡三四个热门景点,发七八个朋友圈,而只是换个地方“躺着发呆”,总让人感觉浪费了假期。
那么,在如此强调高效运转的现代社会,是什么因素令更多人选择“换个地方躺躺”呢?
选择“休闲式度假”的人,在心理上更强调“消磨时间”带来的自由感,拒绝效率导向,希望把旅行的意义安放在与自己平静相处中。同时,不为刷景点打卡付出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更倾向于为旅行体验付费。
另外,对于大部分打工人来说,平日工作非常疲惫,真正需要的修复是能量输入,而非行程安排过紧的能量透支。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持续高压状态会改变大脑杏仁核对压力的反应阈值,“休闲式度假”创造的“低刺激环境”,恰好为过度紧绷的神经系统提供了复位空间。躺平休息、固定住宿、弹性行程等要素带有一种可控的松弛感,降低做决策的频率,减少消耗认知资源,有利于真正的精力恢复。
然而,随着社会资源的极大丰富,很多旅行者已经不再满足于物理空间的打卡,转而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人们发现,旅行的步履减缓,能给自己带来心流体验的场景可能更多:比如坐在河畔吹风、边听音乐边看海、边晒太阳边荡秋千等。这样的场景各自不同,但共同之处都是通过“顺其自然”的放松,有了更多“我存在”的体验,让人感到被治愈。
找到适合自己的旅行节拍 旅行是一种很丰富的体验,也关系到经济、时间和精力等种种因素。没有绝对正确的旅行方式,只有更适合自己、更能带来良好体验的旅行方式。因此,无论是“特种兵”的短平快,还是“休闲式度假”的舒适松弛,选择适合自己的节奏才是硬道理。
用“预算—时间—精力”三角模型定位需求。如果三项都比较低,最好选择既近又便宜,且交通便利的旅行方式,例如城市近郊不太热门的景点。如果预算比较高,时间和精力有限,旅行的重要意义就包括了良好的休息和恢复精力,因此选择舒适度高的度假方式就很适合。当然,如果预算、时间紧张但精力十足,可以尝试一下“特种兵式旅游”,但一定要注意保证休息时间,不要用健康换旅游体验。
在策划一段旅行时,可以试着设置一些“锚点”,留出弹性安排的时间。例如去古镇旅游,可以固定一两天深度游览当地的人文景观。同时,不要提前把行程表堆满,而是到了当地之后,跟随体验再去增减行程。如果累了,也有更从容的休息时间。
回想自己前面的几次旅行,分析自己的喜好和行为模式:更喜欢逛景点还是尝美食?是否经常因为疲惫,在行程最后一天或者返回后生病?更愿意和旅伴相处,还是喜欢一个人四处探索?这些细节能帮助绘制出专属的“旅行人格地图”,以此为参考制定并不断调整旅行计划。
或许未来的旅行趋势,既不会是“特种兵式旅游”的狂奔,也不会是完全静止的休闲,而是在动态平衡中寻找属于每个人的旅行节拍。
(窦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