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上午,第一辆车缓缓驶过桥面,位于贵州崇山峻岭间的“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这座桥面距北盘江江面垂直高度达625米的新世界第一高桥,犹如一条巨龙横跨峡谷,气势恢宏。面对如此宏伟的工程,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高达数百米的桥塔究竟是如何拔地而起的?重达万吨的桥面又是怎样悬空飞架的呢?
摩天桥塔:百米攀升的智慧
桥塔是悬索桥的“脊梁”,承受着整个桥面的重量。在数百米高的桥塔建设中,“分段浇筑”是工程师们采用的智慧方案,而“自爬模系统”则是施工的核心技术。这种特殊模板系统就像背着自己壳的蜗牛,每完成一节混凝土浇筑,便会借助液压系统自行向上“爬行”一节。施工人员可在封闭的操作平台内安全高效作业。像贵州的北盘江大桥,桥塔采用此 技术,桥面距江面垂直高度达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
同时,混凝土配比也极为关键。高空作业时风力强劲、温差大,工程师研发出高强度、低水化热的特种混凝土,既保证强度,又控制了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应力。每一节新浇筑的混凝土都内置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强度发展,确保施工安全。
缆索系统:精密编织的生命线
主缆是悬索桥的“生命线”。要将成千上万吨的钢缆架设到数百米高空,“先导索法”功不可没。施工时,先通过直升机或无人机将轻质的先导索牵引过江,再经多次置换,由细到粗,最终形成牵引主缆的轨道。整个过程如同穿针引线,需要极高的精度和耐心。
主缆由数以万计的高强度钢丝组成。以重庆的朝天门长江大桥为例,其主缆由近万根钢丝组成,每根钢丝都经过特殊防锈处理。架设时,牵引系统以每天数公里的速度将钢丝往复牵引,最后整合成圆形主缆。完工后,缆索系统能承受数万吨拉力,足以应对极端天气和重载交通。
桥面吊装:毫米精度的空中芭蕾
桥面吊装作业令人叹为观止。桥面采用“节段拼装法”在空中完成,而非从两端向中间修建。在工厂预制的钢箱梁节段通过船只运抵桥下后,由专用起重船吊至高空。工人们在百米高空像搭积木一样,将每个重达数百吨的节段逐一拼接,对接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别。
武汉沌口长江大桥施工中,工程师甚至在夜间进行吊装,以减少温度变化对钢结构的细微影响。全球定位系统和全站仪全程监控,确保桥面线形完美符合设计要求。当两个半幅桥面在中央合龙时,接口误差通常不超过2厘米。
从险峻峡谷到宽阔江面,中国桥梁建设者已掌握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建桥技术。这些空中彩虹不仅连通了地理阻隔,更彰显了中国基建的强大实力和创新精神。随着材料科学和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未来,更多桥梁奇迹必将诞生。
(姚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