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两山”理念引领杨家河镇乡村振兴探索与实践
□西北工业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 燕云捷 镇巴县杨家河镇党委书记 陈定科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践行“两山”理念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实证研究,以2025年“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杨家河镇为例,聚焦“两山”理念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机制,分析该镇依托生态与文化资源,通过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及智慧治理,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总结其生态资源转换发展功能的路径,为同类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两山”理念;杨家河镇;乡村振兴;产业经济;数字化转型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关键在于推动产业、生态、治理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科学阐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为生态资源优势地区指明了绿色发展道路。杨家河镇位于秦巴山区,交通便利,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5%,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被住建部授予“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示范”称号;农业产业特色突出,拥有8500亩连片茶园和多种林特产品,2025年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面对产业链不完善、资源转化效率不高和人才短缺等挑战,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通过产业升级与数字赋能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的前进之路。
  一、“两山”理念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两山”理念不仅强调生态保护优先,更致力于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这一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上高度契合,既为山区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实践路径提供了具体指引。
  (一)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基础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和重要资产,直接关乎民生福祉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杨家河镇拥有85%的森林覆盖率,负氧离子浓度较高,栖息着200余种动植物,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两山”理念聚焦“转化”,倡导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使“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杨家河镇通过“做强一产、接二连三”和“聚焦特色、多点开花”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茶叶、肉牛、食用菌、黄桃等特色产业体系,成功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全镇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5万元,杨家河镇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则标志着其产业体系建设获得有效认可。
  (三)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
  产业发展需遵循自然生态法则,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循环,实现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双向赋能的深度融合。对杨家河镇而言,践行“两山”理念意味着必须摒弃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立足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促进茶产业、旅游经济、文化传承与农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区现代化发展新路。
   二、杨家河镇资源基础与发展瓶颈分析
  (一)生态与文化资源丰富
  杨家河镇平均海拔1241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9℃,无霜期长,雨水充沛。该镇拥有8500亩集中连片茶园、茂密的森林资源以及红石梁、天星桥、千年古树、巴山云海等自然景观,同时坐拥荔枝古道、拴马岭、红四军遗址、宋代杨侍郎墓、传统四合院民居等历史人文资源。辖区内还有观音大峡谷、大祥坝现代农业观光园、黄石板露营地等特色景点,三湾村的茶叶和木耳、构园村的黄桃、王家河村的板栗、贺家山村的羊肚菌、杨家河镇的腊肉等特产丰富,具备发展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良好基础。
  (二)产业发展面临瓶颈
  尽管杨家河镇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其发展仍面临多重制约:农业生产的传统模式导致产量难以提升,茶园管理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旅游资源分布零散,未能形成系统化的开发与联动机制,游客体验和经济收益尚未达到预期;物流网络建设滞后,偏远村落的农产品外运及物资运输均存在明显障碍;人才外流现象明显,缺乏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带头人。
   三、“两山”理念指引下的产业振兴路径
  杨家河镇围绕“生态+”主线,积极推动三次产业融合,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一)生态农业提质增效,打造“空中茶乡”
  全面推广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土壤传感器等绿色生产技术,建立茶叶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提升品质与品牌价值;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将全镇脱贫群众嵌入产业链,鼓励集体经济多样增收;延伸产业链,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开发茶食品、茶饮品、茶保健品等,提升附加值,将茶园景观化,为文旅融合奠定基础。
  (二)文旅融合激活资源,绘就“巴山画卷”
  规划低空观光航线,串联天星桥茶园、千年古树、红石梁、拴马岭、荔枝古道等核心自然与文化景点,打造“空中看巴山”特色IP;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民宿经济、体验农业、文创产品等多元业态。
  2023年,镇巴县首届野菜宴在杨家河镇成 功举办,带动群众销售土特产增收3万余元,提升了旅游吸引力和综合效益。
  (三)智慧物流畅通脉络,破解“山区瓶颈”
  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重点解决偏远村组医药、应急物资及生鲜农产品运输难题;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镇巴县分公司、镇卫生院签约,开展“医药配送+农产品冷链外运”双试点,改善民生,降低成本,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四、数字化转型赋能乡村振兴实践
  杨家河镇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驱动力,系统推进产业升级、治理优化与服务提升。
  (一)推动产业数字化
  建设智慧茶园平台,集成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气象及作物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种植与智能预警;通过短视频与社交媒体开展文旅宣传和线上预约,增强体验互动;搭建电商和溯源平台,利用直播带货和区块链技术提升产品信誉与附加值。
  (二)深化治理与服务数字化
  整合雪亮工程、环境监测和应急管理系统,构建智慧治理中枢,显著提升防灾减灾和事件响应能力。在2024年镇巴县“8.04”暴雨中实现人员零伤亡;推广“互联网+政务”、远程医疗和在线教育,有效改善山区公共服务水平。
  (三)强化数字合作与人才建设
  依托帮扶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单位共建科研实训基地,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训;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数字基建与运营,培育本土数字实用人才;实施“新农人”计划,开展无人机、电商和乡村旅游管理培训,鼓励青年返乡创业。
   五、实践保障与创新启示
  (一)强化组织与政策保障
  成立镇级专项工作组,积极申报省级低空经济、数字乡村等项目试点,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推动“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与县级低空经济规划有效衔接。
  (二)推动多元协同合作
  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
  (三)注重本土人才培养
  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开展无人机操作、电商运营、民宿管理等实训,引导青年返乡创业。贺家山村党支部党建促振兴经验获汉中市交流推广。
  (四)高校科技教育帮扶
  高校对点帮扶,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协助建设低空经济实训基地,推动无人机农业应用与智能管理落地,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与运营效能。
  (五)加强风险识别与管控
  健全低空飞行、数据安全和投资运营等管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联合县气象局设立低空气象监测子站,选用低噪无人机,规避居民区,减小对生态和生活的影响。
   六、结语
  杨家河镇的实践表明,“两山”理念是山区乡村振兴的科学指引,其成功关键在于:坚守生态红线,守护绿水青山;推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融合,构建特色绿色产业体系;以数字化转型破解地理约束,提升资源转化效能。该镇的经验为生态敏感地区提供了可借鉴路径,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科技创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未来,杨家河镇将持续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和共同富裕机制,助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23XC0304);西北工业大学高等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重点项目“人工智能驱动高等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与实践研究”(2025JZ01);西北工业大学党建基金资助项目“教育教学化背景下高校智慧党建实现路径探索”(DJY202410)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