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陕西三大数智系统推动生态环境监管精准转型
   本报讯 (记者 杨海琴)近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积极构建数智化执法体系,通过搭建非现场执法平台、建成“锚点”监管系统、研发电子取证系统三大执法数智化体系建设,推动执法向智能化转型,实现精准治污与营商环境优化协同发展。
  建成非现场执法平台,提升精准监管能力。该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打通部、省、市三级与生态环境执法相关的排污许可、污染源在线等24个信息系统的底层污染因子数据库,通过AI算法在平台监管端实现污染源动态画像、红黄绿三色码分级管控和违法线索精准推送。在平台企业端,集成企业主体责任自查、风险预警、学法积分、问题帮扶整改等功能,建立“精准监管+主动服务”治理新格局,减少涉企现场检查频次,提升执法效能。今年试运行以来,现场核查发现红码企业191家次,督促企业完成整改并转码126家次,黄码率下降6%,红码率下降61.99%。初步实现了从经验主义、蹲点守候的现场执法模式向数据驱动、线上固定证据的非现场精准执法模式的转变。
  建成“锚点”体系,驱动执法数智化转型。以排污许可证“产治排”设施坐标为锚点,在企业内部各锚点之间实现亚米级精准定位导航,构建以锚点为支撑的企业内部数字空间模型,实现部、省、市、县四级执法全程全时空信息化回溯。将移动执法系统升级为多要素、跨层级、可视化利器,在全国率先实现移动执法全要素数字化呈现,推动监管从“最后一公里”向“最后一米”延伸。截至目前,省生态环境厅累计行程近62000公里,覆盖全省近五万家排污企业中1100余家排污许可重点管理企业,以及3000余家简化和备案管理企业,完成27000余个“锚点”模型实体的构建。据初步统计,使用锚点移动执法系统,对比原移动执法系统,环境问题发现率提升119.9%,案件转化率提升22.94%。
  研发电子取证系统,严打监测数据造假。针对企业高科技数据造假违法行为,省生态环境厅研发了污染源非现场监管电子取证系统,该系统通过超高频数据采集与实时分析,锁定软硬件联合造假行为,以高科技监管对抗高科技造假的方式,不断提高违法企业造假成本,形成“实时预警-精准溯源-铁证固化”的闭环体系,破解高科技数据造假取证难的问题,实现了区块链存证与电子取证闭环。通过区块链时间戳对监测数据、异常记录、取证过程进行不可篡改存证,形成具备司法效力的证据链,解决传统执法中证据易篡改、追溯难的问题。
  “我省通过数智化执法体系三大系统协同,在提升精准性、规范涉企检查、打击数据造假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实现了执法成本有效降低、问题发现率显著提升,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陕西样板’。”省生态环境执法总队总队长赵瑞表示,下一步,陕西将推动非现场执法平台与移动执法平台、行政处罚平台一体化应用,通过自动注入问题线索辅助现场执法,构建以数据驱动、算法为引擎,“线上+线下”“前端+后端”的新型执法模式。同时,“锚点”体系模块化能力将拓展至移动源、固体废物、排污口、水源地监管领域,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深化科学精准依法监管。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