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初,沈阳市连续7天重度雾霾,当时天气灰蒙蒙的。”辽宁省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单伟民回忆起十年前的场景。而如今,这座曾被雾霾笼罩的老工业城市实现了“蓝天逆袭”——2024年优良天数达318天,同比改善9.8%,创下正常社会活动水平下的历史最好成绩。
  2025年前三季度,沈阳市大气优良天数245天,同比增加17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31.1微克/立方米。更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11月—2025年3月,全市未出现重污染天气(采暖期),创历史同期最佳水平,再次实现了空气质量改善的新突破。
  十年磨一剑。沈阳用不懈努力,成功走出了一条北方工业城市的大气治理之路。
  直面三大“先天挑战”,能源结构调整打开突破口
  “沈阳有三个特点,对于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说,都是不利条件。”单伟民直言这座城市在大气治理中面临三大“先天挑战”。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城市,沈阳曾长期依赖重工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高达60%;作为东北交通枢纽,沈阳以公路运输为主,物流车辆聚集;作为北方供暖大市,5个月采暖期内供暖面积达5亿平方米,城市燃煤需求量巨大。
  面对结构性难题以及百姓对蓝天的渴望,沈阳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坚决启动攻坚行动。聚焦供热、运输、产业三大领域核心症结,从“拆锅炉、淘旧车、调产业”的初步探索,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系统推进,逐步破解老工业城市的“污染密码”,打出治理“组合拳”。
  “全市PM2.5来源解析显示,燃煤污染占比达30%—40%,是攻坚的重中之重。”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刘文超向记者介绍,以供热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沈阳蹚出一条破题之路。
  “十年前到沈阳,城区里民用供暖锅炉、企业采暖锅炉随处可见。”单伟民说,2015年—2018年,沈阳开启“锅炉整治战”,累计拆除大小锅炉约4000台,同时对保留的燃煤锅炉进行特别排放限值改造,完成除尘脱硫脱硝升级。
  进入“十四五”,治理思路转向结构优化与“清洁替代”。一方面,“建大拆小”提升集约效率,5年内拆除30蒸吨—40蒸吨中小型锅炉近100台,新建朱尔屯热电联产项目等大型热源,提升集约效率;另一方面,探索清洁供暖新路径,于洪区部分小区采用污水处理厂污水源热泵供暖,地源热泵、电采暖等技术也在逐步推广。
  “更关键的是推进‘供热一张网’建设。”单伟民强调,目前,沈阳大型热源联网率已达50%,未来的目标是提升至80%。整合后,供热效率大幅提升。
  燃煤治理同步推进。2022年起,沈阳申请国家清洁供暖试点,累计完成21万户农村散户“煤改电”“煤改气”,通过空气源热泵、燃气采暖等方式替代散煤燃烧,大幅减少无组织排放。
  成果已然显现。2024年采暖期,沈阳首次实现11月、12月全月优良,“这说明燃煤污染已降到相对安全边界,供热结构调整见了实效。”单伟民表示。
  协同治理多元发力,啃下移动源污染治理“硬骨头”
  燃煤供暖难题得以破解,但沈阳机动车尾气贡献率居高不下,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全面提升机动车环境监管质效显得尤为迫切。
  “沈阳现在还有35万辆国三及以下乘用车、近7万辆国四以下柴油货车,这些车不淘汰,空气质量难上台阶。”单伟民坦言,围绕移动源污染治理,沈阳采取“强化监管+政策鼓励”的方式双管齐下。
  “在老旧车淘汰上,我们有次序、有针对性地推进,先啃污染重的‘硬骨头’。”刘文超告诉记者,针对高排放中重型柴油货车,沈阳梳理出3261台单位车辆清单,开展监测执法全覆盖,以超标数据倒逼企业加速淘汰。
  2024年,全市淘汰老旧柴油货车3万余辆,更新国三乘用车8.24万辆。同时强化路检路查与停放地检查,累计查处尾气超标车辆457台,处罚金额7.64万元。
  乘上国家政策东风,沈阳市生态环境局联动商务、交通部门积极推进“以旧换新”,针对本地车主开展宣传,让经济政策赋能环境治理。
  作为东北物流枢纽,沈阳拥有64个大型物流园区和20多家全国连锁物流企业。为此,生态环境部门联合邮政系统探索短途运输绿色化,并将6121家用车大户纳入“双随机”监管,压实企业车辆管控责任。
  此外,沈阳还在公交、出租、物流领域大力推广纯电、氢能车辆,提升新能源车比例;引导工业企业优化运输方式,“多用皮带、管道运输,减少场内公路运输,多用铁路运输,降低公路货运占比。”刘文超说。
  “大气治理做不了花架子,必须实打实推进。”单伟民表示,下一步,沈阳将持续推进大型热电联产、老旧车辆清零、区域联防联控等重点任务,推动治理从“市级尺度”迈向“都市圈尺度”。
  “我们的目标很清晰,就是实现北方供暖大市的‘蓝天之梦’,哪怕每天只降0.1微克,也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这是单伟民的期待,也是这座重焕生机的工业之城的愿景。 
(据《中国环境报》记者 张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