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 徐瑛洁

  摘要: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凭借丰富的数字化资源与智能技术支撑,为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注入新动力与活力。本研究以必修教材《乡土中国》的实际课堂应用为例,展示该平台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重要性,分析该平台支持下的教学方案及具体实施效果。
  关键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一、引言
  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推动数字化在拓展教学时空、共享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以及精准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广泛应用,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教育变革的科技推动下,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开展的“双师课堂”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界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为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注入新活力。
  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及实践方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内容,并将其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贯穿整个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整本书作为典型阅读材料,可成为发展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资源。然而,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师生普遍认为整本书阅读中的《乡土中国》文本晦涩难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结合《乡土中国》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方案:
  (一)拓宽阅读视野,培养阅读兴趣
  针对初中学生虽已初步掌握整本书阅读的基础技巧,但在面对《乡土中国》等学术类著作时,普遍存在经验不足、兴趣缺失的问题。教师可通过系统性策略引导学生突破阅读舒适区,在深化对经典文本理解的过程中拓展阅读视野、积淀学术素养。例如,综合运用细读、略读、比读等方式阅读整本书,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利用数字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针对《乡土中国》传统阅读教学中资源有限、互动性不足、学术深度难以突破等痛点,本方案依托平台提供的优质数字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双师课堂”模式。通过为学生推送相关阅读材料、优质教学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全面阅读与深度学习《乡土中国》,使其掌握全书各章节的内在逻辑、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以及论证思路,加深了对作者学术态度和家国情怀的理解,实现学术著作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双提升。
  (三)整合教材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由于高中教材内容繁多、任务量大,教学时间相对紧凑,教师可以尝试设计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对乡村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再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四)持续激发阅读热情,探索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获得感较低的情况,教师需在不同阶段采取引导措施,如初读阶段,教师可补充作者生平简历或拓展相关影视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精读阶段,教师应在课堂上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围绕相关的主题进行研讨;又如在阅读成果提炼阶段,教师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能够关联现实,从文本中“走出来”后再“走进去”,深化对作者核心概念、观点的理解。这样才能持续激发并提升学生对完整书籍的阅读热情,营造平等交流的阅读环境。
  三、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方案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拥有经典书籍、科学知识和多样化视频资源,为教师备课和教学提供丰富资源。该平台不仅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弥补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以下是在平台支持下,通过实施“双师课堂”方式,教师对《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的整体教学思路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思路
  1.关注课程标准,紧密围绕单元学习目标
  根据不同学生学情,设定阶梯式教学目标。梳理《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提出“乡土社会的温情与秩序”的问题,引导学生批判性运用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实现品德塑造与文化传承的隐性渗透。
  2.平台赋能:从“主观评价”到“数据驱动”
  教师和学生在课前(或课中)观看相关视频,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单。教师围绕“内容理解—思维深度—表达创新”三个维度制定评分标准。学生根据标准自评、互评后,教师有针对性提供改进意见,形成动态反馈机制。
  3.采用任务导向的阅读方法
  通过结合读与写,构建多样化的展示、交流和评价平台,贯穿整个阅读过程。以“导读课”“精读课”“展示课”作为切入点,结合乡村的调研与访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实施步骤
  1.计划
  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平台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高中语文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基于智慧教育背景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制定提高与改进的行动计划。
  2.行动
  第一阶段:阅读指导与初步阅读
  新高一学生报到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乡土中国》的阅读支架,如推荐“如何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阅读要点”等相关辅助资源,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乡土中国》阅读任务卡自行初步阅读,并在书中圈点勾画重点、难点,初步梳理各章节的核心概念与主要观点,做好相关批注。
  第二阶段:平台资源推进教学
  新高一开学后,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利用平台提供的优秀资源推进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课前,教师借助平台中课程教学版块的“授课”功能,精心选取平台中《乡土中国》的优质资源和名师教学精品课程的核心片段,或直接引入课堂,或作为课前导学,或作为课后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观摩学习,收集学生阅读的疑点,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答疑,提高课堂效率。
  课中,教师结合平台课例资源中的学习任务单以及学生在第一轮阅读中提出的问题,开展线下课堂教学,组织学生研讨以深化阅读。在“双师课堂”模式下,教学过程涵盖准备阶段、课堂导入、知识传授、课堂互动以及课中练习等多个环节。
  课后,教师可通过平台对校本课程进行调整,结合“基础性要求+校情学情”,对平台资源发布资源进行二次开发,进而调整教学难度、丰富教学内容、勾连教材经典、推进教学深度。通过观摩平台上提供的优秀教学案例,师生参与共同听课、评课活动,进一步反思与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有效推动整本书阅读。此外,依据“导读—精读—研读”的教学理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主题学习,并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第三阶段:课外拓展,深化阅读
  教师在组织整本书阅读后,让学生初步了解书中的核心概念与观点,并利用平台提供的数字化材料,进一步把握文中的重点、难点,获得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通过拓展相关主题的阅读资料,让学生能够在深度学习中通过“联读”“比读”进一步深化认知,对比不同的阅读材料,记录学习心得,在比较中进一步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第四阶段:实地考察、调研乡村,总结成果并展示交流
  结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开展“走进乡村,调研访谈”的活动,以“关注‘三农’,振兴乡村”为主题,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实地记录家乡乡村的建设与发展状况,深入调研后撰写调查报告,并制作微视频。在总结成果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总相关成果进行深入讨论,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查阅资料等形式,走进现代农村运用《乡土中国》文中的观点,进一步了解新时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分析当前农村社会的现象,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进一步深化对《乡土中国》的理解。此外,还可以举办交流分享会,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进行评议,总结学习收获。
  3.分析
  为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设计观察性评价表或工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分析学生作品及测试等方式,深入探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的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效果及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展示量规与评价表,旨在让学生在观看同学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有自己个性化的思考与批判性的思维,在点评环节能够抓住展示小组的亮点与不足进行评价。
  4.反思
  对课堂教学方法及策略进行持续反思与调整,依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成果优化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在实施行动的第二阶段,依据优化后的方法和策略设计行动方案,随后开展执行,并通过观察结果进行反思,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效果
  平台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营造便捷且高效的学习与教学环境。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采用“双师课堂”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力推动传统课堂向现代智能化课堂转变。
  (一)依托平台,重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
  在新一轮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海量教学资源,依据课堂实际需求精心备课。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课中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牢筑根基,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此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教师可通过平台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分享给每一位学生,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更好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从平台资源中挑选适合学生学习活动的任务单、作业习题以及微课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精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采用“双师课堂”,融通“线上+线下”教学
  “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即在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教室大屏,运用平台中课程教学版块的“授课”功能,将平台中的视频资源引入课堂,通过平台中的课程教学及智趣新课堂等方式完成授课并开展相关活动。教师还可以截取教育资源片段,让学生获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师生共同观摩平台中的优秀教师教学课例,课堂授课教师从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师生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三)借助云平台、大数据精准教学,课后个性化诊断追踪,提质增效
  不少学生反映《乡土中国》的概念与观点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全面追踪学生阅读情况,而平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精选相关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理解不透彻的问题进行二次学习,实现查漏补缺。
  教师还能根据课堂效果和随堂练习情况进行课后反思,针对学生掌握薄弱的知识点,剖析备课和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资源利用不充分或课堂流程设计不合理等。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在备课时优化教学设计,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出现,并将课后反思情况在备课组内分享交流。
  同时,教师通过布置“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随笔练习,以任务情境驱动学生写作输出,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篇以《乡土中国》为主题的随笔练习,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热度”。教师适时推荐平台资源给学生补充“养料”,通过拓展阅读和多文本联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结合现代新农村,联系现实进行对比反思,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做到学以致用。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带来了全新思路与丰富优质资源。在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引导学生从深入阅读《乡土中国》到开展“乡村调研”课外实践活动,再以“验证式”阅读方式深化对这部学术著作的理解,着重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还能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蔡莹桥,高朝邦,王妤,等.生态视域下智慧教育转型及实践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37(3):88-103.
  [3]杨哲.项目式学习在高中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4]吴砥.探寻智慧教育实践新范式[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3(2):19-20.
  [5]嵩天,吴英策,刘媛.智慧教育赋能多样化综合学习体系——2022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分论坛三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111-117.
  [6]黄志兵.把整本书读“薄”和读“厚”——以师生工作坊阅读《乡土中国》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24):10-12.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