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热点迭代加速的今天,青年学者常陷于“逐浪”与“深耕”的两难:是追逐前沿“快”热点,还是坚守个人兴趣的“慢”滋养?在2025陕西青年科学家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管晓宏等科学家的分享,为这道选择题提供了答案——真正的科研航向,在于找到国家战略需求与个人学术志趣的交汇点。
“逐浪”易迷失,“深耕”恐孤寂,二者并非截然对立。管晓宏的人生轨迹便是明证。从工人到文艺骨干,再到院士,他的每一次“转向”都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积累与热爱的审慎“锚定”。
他坦言,选择那些“别人没做过”的难题,固然艰辛,却可能开辟一片新天地。这启示青年学者,科研选题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但这份定力应作用于真问题、大问题,而非固守一隅。
如何找到这个“真问题”?答案是将个人理想之根深植于国家需要之土壤。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朱继宏分享“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火箭和其他飞行器的”的故事,及多名青年学者主动请缨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经历,都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在这一过程中,青年科学家还需要锻造超越专业本身的“隐形竞争力”。跨学科融合的视野,能让其在深水区与无人区中架起桥梁;卓越的沟通能力,能将其智慧与价值清晰地呈现给世界;而“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韧与诚信,则是所有学术成就最坚实的基石。
时代浪潮,奔涌不息。对青年科学家而言,最好的选择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面壁独行,而是在“逐浪”中洞察方向,在“深耕”中创造价值。如此,方能在科技的星辰大海中,驶向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据《科技日报》 记者 王禹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