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吕超)为探索数字技术与非遗保护,推动非遗产业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由咸阳市科协主办、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数字赋能,非遗新生——2025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产业系列活动举办。
活动特邀枣木雕、凤翔泥塑、杨凌蛋雕等非遗领域的8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通过讲座、技艺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为千余名师生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文化盛宴,在校园内掀起传承匠心、感悟传统的热潮。
枣木雕琢,匠心守艺谱新章。市级非遗传承人杨彦飞大师以《陕北枣木文化:匠心传承与文化瑰宝》为题,讲述枣木雕琢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现场展出的枣木工艺品令同学们惊叹。
泥塑焕彩,指尖流淌古今韵。非遗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以《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凤翔泥塑涅槃之重生》为题,细致拆解抟土为型、勾线填彩的全流程,强调“工匠精神是泥塑之魂”。互动环节中,师生踊跃提问,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被点燃。
蛋雕微刻,方寸之间显乾坤。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蛋雕第一人闻福良通过《八骏图》《陕西皮影》《三秦美》等作品讲述蛋雕艺术的精妙。薄如蝉翼的蛋壳上,山水人物纤毫毕现,闻大师幽默的讲解与精湛的演示让课堂秒变“非遗工坊”。
皮影摇曳,光影间演绎非遗之美。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汪海燕以《皮影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为题,为近百名师生揭秘“推皮走刀”绝技。她结合现代创新案例,鼓励青年用新思维激活传统艺术。学生代表说:“这次讲座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碰撞,更感受到传承的责任。”
蓝田玉雕,镌刻时代呼吸。蓝田玉雕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李阳以“玉种蓝田”的文化渊源为引,回溯蓝田玉的千年历史,阐述传统技艺如何与现代美学融合。
耀州窑纹,瓷韵流转溯古今。高级工艺美术师、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茹春玲以唐代至明清的纹样演变为主线,为师生带来一场跨越千年的陶瓷美学之旅。茹春玲结合实物与图片,层层拆解耀州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技艺密码。师生们在沉浸式讲解中,不仅触摸到耀州窑千年窑火淬炼出的艺术精髓,更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创新智慧。
剪舞乾坤,镂韵流芳传匠心。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简俊峰以《学剪纸、爱剪纸、学习非遗新时尚》为题,从剪纸艺术的起源讲起,详细解读剪纸顺序、材料选择及多元应用场景,展示的巨幅剪纸作品《绿水青山》震撼全场。
黑陶塑魂,千年技艺焕新生。陕西省工艺美术品大师、“富县泥塑”代表性传承人王志刚从黑陶的起源、工艺演变到“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独特魅力。他细致拆解选土、揉泥、拉坯、雕刻到烧制的全流程,强调“工匠精神是黑陶之魂”。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零距离接触非遗大师,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被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