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质类垃圾智能化分拣的意义
  纸质类垃圾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纸板、包装纸等。其种类繁杂、形态多样,且常混有塑料、金属、玻璃等杂质,给传统人工分拣带来较大挑战。
  引入智能化分拣系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路径。该系统融合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与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实现对纸质类垃圾的高效、精准识别与分类。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系统可快速区分不同材质与类型的纸质垃圾,即使颜色、厚度相近也能准确判断。
  此外,智能化系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操作,大幅降低人力依赖,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误差与其他风险。不仅提升了分拣效率与资源回收率,也为构建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研发与推广现状分析
  当前,国内在智能垃圾分类装置领域已有一定研究基础,尤其在基于机器视觉和互联网技术的垃圾识别方面取得进展。部分城市试点部署了具备扫码投放、自动称重、积分奖励等功能的智能回收设备,初步实现了垃圾分类的信息化管理。
  然而,针对多类别、复杂场景下的纸质垃圾智能化分拣系统,仍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系统普遍存在识别准确率不高、处理速度慢、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导致用户体验不佳,影响普及意愿。例如,在光照变化、垃圾重叠或遮挡等复杂工况下,视觉识别性能明显下降。
  此外,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与政策引导,也使得智能分拣设备的更新迭代与运维保障难以维系。因此,降低系统成本、提升稳定性与易用性,是推动纸质类垃圾智能分拣系统落地的关键。  
三、系统设计优化路径
  (一)分拣装置内部机理设计
  为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与安全性,需对分拣装置内部结构进行系统化设计。
  用户操作流程简洁:通过触摸屏选择投放类型,系统开启投料口,用户将纸质垃圾投入。设备设有安全缓冲区与高低落差设计,防止用户与粉碎机构直接接触,确保操作安全。
  垃圾进入后首先进入粉碎区,破碎成小块方便后续处理。随后传送至压缩装置,当箱内物料达到预设体积时,系统自动启动横向与纵向压缩机制,高效压实废纸,提升储运效率。
  压缩舱门设有权限控制,仅授权工作人员可开启,防止误操作或非法取物。设备运行中产生的热量,故配置智能散热系统,通过风扇主动排热,保障核心部件稳定运行。
  为防止过载,装置顶部设置状态指示灯:绿色表示正常,黄色提示接近满载,红色则表示停机维护。
  (二)视觉模块设计
  视觉系统是智能分拣的核心感知单元,其性能直接决定分类准确率。
  系统采用工业相机作为图像采集设备,因其具备高帧率、强环境适应性与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适合复杂工况下的连续作业。
  为实现从二维图像到三维空间坐标的精确映射,需进行相机标定。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1.在不同光照、角度、距离条件下采集大量纸质垃圾样本图像;
  2.利用小波分析技术提取图像关键特征点;
  3.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相机内参,建立内部成像模型;
  4.通过特征点匹配求解外参,完成外部姿态标定;
  5.构建完整标定模型,实现目标物体三维定位。
  (三)检测算法设计
  目标识别算法是实现精准分类的“大脑”。考虑到纸质垃圾目标较小、颜色丰富、纹理多样,兼顾识别精度与运行效率。
  为提升模型性能,构建专用数据集:采集各类废弃纸张图像,涵盖不同颜色、材质、破损状态,并进行标注与分类,形成符合实际场景的VOC格式数据集。
  数据预处理阶段,利用PaddleClas工具进行图像分类、归一化与增强,提升数据多样性与模型泛化能力。支持多种输入格式,简化数据管理流程。
  (四)人机交互尺寸设计
  良好的人机关系直接影响到用户使用意愿与操作效率。设计中遵循人机工程学原则,优化设备结构与交互界面。
  界面布局简洁明了,按钮大小适中,文字清晰易读,提升操作便捷性。同时,系统提供语音提示与图标引导,降低使用门槛,提升公众参与意愿。  
 四、结语
  纸质类垃圾智能化分拣系统的应用,是推动垃圾分类智能化、资源化的重要方向。它不仅解决了传统人工分拣效率低、成本高、污染重等问题,更要通过AI视觉识别、自动化控制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实现了高效、精准、可持续的废纸回收。
  随着技术进步与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纸质类垃圾智能化分拣系统有望在社区、学校、商场等场景广泛落地,助力我国垃圾分类体系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本文系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垃圾扫描分拣器”(项目编号:S202313123065S)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