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双十一”期间正是为家庭添置或焕新电器的高峰期。然而,如何挑选一台真正适合自家需求的电器并且正确使用成为许多消费者的困惑。本版从壁挂炉、冰箱、洗碗机这三种电器,教你如何科学选购与高效使用,帮助读者战胜“选择困难”,做出理性决策。 如何挑选一款合适的壁挂炉?
寒冬渐近,又逢“双十一”购物热潮,许多家庭想添置一台壁挂炉,既能解决冬季供暖,又能提供生活热水。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产品和五花八门的参数,如何选择一台适合自家情况的壁挂炉?
读懂核心参数
壁挂炉作为一种集水、电、气于一体的精密设备,其性能的优劣直接体现在技术参数上。选购时,消费者需
特别关注以下几项核心参数:
热效率是衡量壁挂炉节能性能的关键指标,代表对燃气热量的利用程度。数值越高,意味着越省燃气。目前高效的壁挂炉热效率超过88%,而冷凝炉可以达到102%以上。
额定输出功率直接决定供暖速度和热水产量,相当于壁挂炉的“发动机马力”。常见规格有18kW、24kW、28kW等。消费者需根据房屋面积、保温效果、地理位置及气候等因素选择合适功率,而非盲目追求“功率越大越好”。
热水产率指壁挂炉在标准温升下每分钟能够产生的热水量。例如“10L/min”表示冷水从15℃加热到45℃,每分钟出水10升。产率越高,意味着换热性能越好,越能满足多人口家庭同时用水的需求。
膨胀水箱容积是维持系统压力稳定的重要参数。如果容积不够,会导致系统压力过高,安全阀频繁漏水,水泵负荷增大。对于24kW的壁挂炉,推荐的膨胀水箱容积通常为7L到8L。
循环水泵的流量与扬程决定了热水在系统中循环的动力。流量决定热水循环速度,扬程决定水泵克服管道阻力的能力,即“能把水送到多高多远”。
使用环境匹配产品特性
了解核心参数后,下一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产品。不同家庭环境对壁挂炉的需求各有差异。
房屋面积与地理位置是确定功率的首要因素。中户型(如80—120m2)可选择18—24kW的产品,较大户型(如180m2以上)则需26kW或更高功率。
北方寒冷地区家庭应重点关注产品的防冻性能和低温启动能力,确保在严寒环境下也能稳定运行。对于老旧小区或水压不稳的区域,需要考虑能适应水压波动的机型。
家庭成员数量与用水习惯直接影响热水产率的选择。多人口家庭或习惯多人连续用水的家庭,应选择热水产率较高的产品(如13—16L/min),以保证热水充足。若家中同时有地暖与暖气片,应注意壁挂炉的采暖温度范围是否覆盖两者的末端需求。
能效与安装实现经济实用
除了前期购买成本,壁挂炉的长期使用成本和安装要求值得消费者认真考虑。
能效等级直接关联使用成本。一级能效产品虽然购买价格较高,但长期使用更节省燃气。“双十一”期间,各大品牌常有促销活动,消费者可关注“以旧换新”等政策,有时可获得数千元补贴,进一步降低购买成本。
安装位置需严格遵循安全规范。壁挂炉应安装在厨房或封闭阳台,与燃气灶具保持一米以上距离。严禁安装在卫生间、浴室、卧室或与卧室直接相通的房间内。安装墙面必须牢固可靠,并符合防火要求。壁挂炉烟管必须伸出室外并固定,距离燃气管道30公分以上,烟管周围不能堆放可燃物质。
结合售后做出选择
市场上壁挂炉品牌众多,从进口到国产各有特色。消费者在选购时,也应将品牌信誉与售后服务纳入考量范围。
国产品牌性价比高,售后服务网络覆盖广泛,维修保养更为便捷。进口品牌技术成熟、品质稳定,但购买价格和维修成本通常较高。无论选择何种品牌,务必通过官方授权渠道购买,确保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可靠性。
(彪轶辰)
冰箱顶放这几样,悄悄费电还伤机器
“盖个布防尘”“放东西于冰箱顶上”……作为家庭必备的“保鲜神器”,许多人习惯将冰箱顶部作为“临时储物区”,但冰箱顶部并非承重或储物设计,乱放物品可能带来多重隐患,直接关系到耗电效率、使用寿命甚至安全。
这几类物品千万别放
防尘布或者防尘罩。某些冰箱属于顶部散热设计,这类冰箱运行时,热量通过顶部散热孔排出。冰箱散热依赖空气流通,覆盖防尘布会直接阻挡空气流通,导致散热器无法有效散热,会影响制冷效果。长期散热不良还会加速压缩机等核心部件老化,缩短使用寿命。大部分冰箱为侧面散热,顶部覆盖防尘布时也要选择透气的面料,有助于整体散热。
小家电。有些家庭会将微波炉、小烤箱等小型电器放在冰箱顶,但这类电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导致冰箱周边温度骤升,干扰制冷系统的热交换效率。长期处于高温环境还可能促使冰箱内部的元器件加速老化,缩短使用寿命。有些小家电运行时会产生振动,如果与冰箱压缩机的振动叠加可能引发共振,损伤内部精密零件。
重物。冰箱顶部与冰箱形成整体结构,确保冰箱的正常运行。长期放置重物可能导致结构变形,严重时可导致箱门变形、密封不严,严重影响冰箱密封效果。箱体变形后,内部的制冷排管也会变形,从而影响制冷效果。时甚至引发泄漏或短路。
绿植。绿植需要定期浇水,潮湿环境易导致冰箱顶部金属部件生锈,影响电路安全。此外,冰箱运行时顶部会散发一定热量,持续烘烤植物根部会加速绿植枯萎。而盆栽土壤滋生的蚊虫可能通过冰箱开门缝隙进入内部,污染食物。
(周洪直)
洗碗机没有手洗好?这些误区你要知道
面对洗碗机,许多人始终抱有怀疑,真的能洗干净吗?洗得是不是不彻底?万一有残留怎么办?甚至遇到顽固残渣时,更有不少人还会下意识地先手洗一遍再放进去。
这些想法是出于对清洁的追求,但也反映出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觉——手洗更精细、洗碗机更省事但不靠谱。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细菌数量清洁能力
手洗更干净是许多人的本能判断,但从微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事实恰恰相反。
早在1940年,纽约市卫生部门就开展了一项调查,对1000多家餐馆的洗碗效果进行了微生物检测。他们对清洗后的餐具进行采样,结果显示:使用洗碗机清洗的玻璃杯和茶杯中,超过50%的样本细菌总数低于100CFU(菌落形成单位);而手洗后的同类餐具,合格率不到10%。这项研究也发现,最容易被手洗忽略的区域是杯口、餐具握柄等细节部位。类似的结果也在近代研究中得到了重复验证。在德国波恩大学的一项综述中,研究者引用多项独立实验表明,即便是在家庭环境中,洗碗机清洗后的餐具,其表面残留的细菌数量也远低于手洗。
谁是省钱的真正选手
许多人认为,洗碗机在运行过程中需要电力、加热和烘干,看上去费电又费水,而手洗则更简洁环保。实际数据显示,在资源消耗上,洗碗机往往比手洗更节省。
根据密歇根大学一项研究模拟了典型美国家庭在10年内完成2150次洗碗任务的资源消耗,仅从使用阶段来看,标准程序下的洗碗机比手洗水耗降低了近52%。
造成这一巨大差异的关键在于洗碗习惯,许多人习惯在手洗过程中使用长流水模式,这种做法不仅浪费热水,还让加热能源持续消耗。而洗碗机则通过密闭回收再喷淋方式,利用较少的水多次循环清洗,并且通常采用分段加热、智能检测水浊度等策略,在有限的水量中完成多轮冲洗,整体效率更高。
你以为你用对了洗碗机?
尽管洗碗机技术先进,性能强大,但不少家庭在使用过程中却未能真正发挥其效能。研究显示,70%以上的用户在操作洗碗机时存在使用误区,不仅浪费水电,还可能削弱清洁效果。
以下是几项最常见的使用误区及其科学纠正方法: 误区一:洗碗前要“预冲洗” 不少人仍保留先用水冲一遍再放进洗碗机的习惯,认为这能防止污渍残留。事实上,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研究指出,手动预冲一次可耗水高达几十升,而使用洗碗机自带的预冲程序仅需4升。现代洗碗机已经内置了“污浊检测”系统,靠感知水的浑浊度自动决定是否需要重复清洗,无需人工干预。真正推荐的做法是:刮去大块食物残渣即可,无需再额外用水冲洗。
误区二:“加热烘干”更彻底
许多用户习惯在洗碗结束后选择“加热烘干”程序,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水渍残留。实际上,加热干燥虽然高效,却是洗碗机中最耗电的一项功能。根据研究分析,关闭干燥功能可使碳排放减少11%,且对清洁度无显著影响。推荐做法是:在不潮湿的天气,打开洗碗机门自然风干。
误区三:只放一半碗碟也能省水
部分小家庭倾向于少量就洗,即便洗碗机未满也立即运行。这样其实违背了洗碗机节能节水的原理。洗碗机每次运行的用水量基本固定,碗盘数量并不会明显影响耗水。频繁低负载运行反而会成倍增加资源消耗。最佳策略则是,等待满载后再运行,或使用“半载”或“节能”模式。
误区四:漂洗剂和洗碗盐越多越好
一些用户倾向于“宁多勿少”,反复添加漂洗剂和洗碗盐。但如果你使用的是三合一复合洗碗块,其中已包含清洁剂、软水盐和漂洗剂,再额外添加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残留物增多,甚至腐蚀玻璃器皿。务必查看说明书或包装标识,避免重复投放化学品。
从日常清洁到节能环保,洗碗方式的背后隐藏着一整套科学机制。多项研究表明,现代洗碗机在能耗、水耗、细菌残留控制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手洗,尤其是相较于最常见的流水洗碗方式。
我们也应认识到,许多日常行为,如提前冲洗、选择高温烘干等,其实是在无形中抵消洗碗机的环保优势。科学的使用习惯再结合现代技术的力量,才是真正让餐后清洁“事半功倍”的关键。
(邵文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