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较于其他季节,冬季时似乎特别容易让人留恋温暖的被窝。自打冬天来临,即使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我们还是常常感觉睡意朦胧,难以摆脱床的诱惑。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冬日里如此难以清醒?
昼夜变化
随着冬季的到来,白天变得短暂,夜晚变得漫长。我们的生物钟习惯于根据光线的明暗变化来调整作息,但在冬季,这种变化会让生物钟混乱。褪黑素的分泌随着夜晚的延长而增加,让人难以抗拒,自然就容易赖床。
饮食习惯
冬季恰逢诸多节日和假期,比如元旦、春节等。节日期间,熬夜庆祝、聚会聊天成了常态,人们的作息时间往往会被打乱。同时,寒冷的天气让人更偏爱火锅、热汤和面食等高碳水化合物含量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胰腺会分泌大量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使得大脑的能量供应变得不稳定、忽上忽下,让人容易感到疲倦。
室内空气质量
冬季为了保持室内温暖,通常会关闭门窗,减少通风,这会导致室内空气流通不畅。经过一夜的呼吸和新陈代谢,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会逐渐增加,可能出现轻微的缺氧,让人感到疲倦,难以清醒。
情绪影响
冬季阳光稀少,光线昏暗,这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特别是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在情绪调节和精力维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水平的下降容易导致抑郁和焦虑情绪,这些情绪往往伴随着懒散和嗜睡的症状。此外,冬天的户外环境显得光秃秃、冷清清,人们减少了社交活动。室内的安静和温暖让人的心情也随之平静,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精神,变得懒洋洋,让人更愿意选择休息和睡眠。
如何调整生物钟以避免睡过头?
固定作息时间
每天在相同时间入睡和起床,周末作息波动不超过1小时;如需调整作息,每次提前或推迟15—30分钟,循序渐进过渡;避免突然改变睡眠时间,以免打乱生物钟。
利用光线调节
起床后立即接触阳光10—15分钟,抑制褪黑素分泌,提升白天清醒度;睡前2小时调暗灯光,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蓝光设备,卧室使用遮光窗帘保持全黑;冬季日照减少时,可通过光照模拟日光,稳定生物节律。
优化日常习惯
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晨跑、傍晚游泳),但需在睡前4小时结束;早餐应多吃高蛋白食物,晚餐避免过饱,睡前三小时不进食;下午3点后避免咖啡因摄入,睡前6小时不饮酒;泡温水澡(38—40℃)、冥想或阅读纸质书,可以帮助身体进入休息状态。
辅助技巧
白天午睡20—30分钟,避免影响夜间睡眠;使用舒缓闹钟(如声音渐强型),避免从深睡眠中惊醒;白天晒太阳促进血清素合成,改善情绪并帮助夜间褪黑素分泌。
(刘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