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徐特立:终身奋斗不知老
  “革命人永远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这首歌可以说是老一辈革命家的真实写照。我国有许多这样的革命家,徐特立就是其中的一位突出代表。
  徐特立(1877-1968),原名徐懋恂,又名徐立华,字师陶。湖南长沙人,读过六年私塾,在本乡教过十年蒙馆。1905年在长沙周南女校任教,1910年前往日本考察教育。1913年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启了他终身的革命事业。
  “坚强的老战士”,这是毛泽东对他老师的称赞。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表现了老英雄大无畏的革命气魄。新中国成立后,他以古稀之龄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致力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徐特立酷爱读书,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的经验。读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遵循着两个原则:一是“定量”,二是“守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时,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阅读时贪多、贪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学得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教学生,读书时要标记重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挑战。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麓”。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学生,他认为中国古代温柔的“师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的上。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而徐特立见了,总是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用。有些学生说他“小气”,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借余衷曲,所谓余人算细人。”
  徐特立被后人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品质,教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学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大衣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得有绅士派头。可徐特立却从不坐轿子,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步行往返,遇到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的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建国后,物质条件好了,但他依旧保持节俭作风,他不仅自己节俭,还要求亲属也要在生活上简朴,把省下来的钱投入公共教育事业。
  1937年徐特立60大寿时,毛泽东满怀深情地给他写了一封贺信,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指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并高度称赞他“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的学习精神。1947年徐特立70大寿,中共中央的贺信写道:“你对自己是学而不厌,你对别人是诲人不倦,这个品质使你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被人们赞颂缅怀!

(乔有存)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