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地域化食谱”落地还须再精准
  近年来,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核心问题之一。
  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 34.3%和16.4%,且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今年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不仅以科学膳食为核心提出系统性减重方案,还以“地域化食谱”的创新设计,为全民健康管理提供了兼具实用性与文化适配性的新路径,将健康管理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
  《指南》最具创新性的突破,在于将标准化营养建议与地域饮食文化深度融合。针对东北地区春季推出“铁锅炖鱼”“菜包饭”,为西北地区设计“臊子面”“油泼面”改良版……这种“本地化”饮食策略既尊重了传统饮食习惯,又通过科学配比实现能量控制,在保留风味的同时完成营养升级,巧妙化解了健康饮食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矛盾。当西北居民无须为了减肥放弃油泼面,而是学习在日常饮食中搭配高纤蔬菜、控制油量时,减重方案的可接受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指南》在科学性与文化适配性上取得突破的同时,其由发布到落地执行仍需考虑几点关键性问题。首先,营养计算系统存在“专业壁垒”,普通居民难以精准掌握每日能量摄入的数学建模,复杂的三餐供能比换算,不仅容易导致执行偏差,还提高了减肥减重的“门槛”;其次,《指南》中的一些食谱忽略了地域经济差异,西北改良版油泼面虽控制油量,但优质蛋白食材的高成本可能削弱低收入群体的执行意愿;最后,《指南》中指出的每周300分钟运动目标,与人们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产生了现实冲突。
  因此,建议通过社区健康中心、健康APP等,为人们提供一日三餐的基础能量计算,同时联合外卖平台推出智能配餐服务,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拍照算热量”。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开发“平替”食谱,并建立运动积分兑换体检服务机制,将健康管理嵌入工会福利体系。
  只有通过“技术减负”与“制度托底”双重革新,借助数字技术降低健康管理成本、依托文化认同激活公众参与热情,让“地域化食谱”的科学膳食无缝衔接“地方胃”,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版减肥指南”从纸面走向生活。

(梁少飞)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