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我与爸爸妈妈奔赴泰山。站在山脚下,仰望巍峨泰山,我满心好奇:它究竟是怎样“拔地而起”,长得如此挺拔?爸爸笑着解释,泰山的形成和地质运动紧密相关,是地壳板块相互挤压、抬升,历经漫长岁月造就的。我似懂非懂,对这座由石头堆叠而起的大山起了探究欲。
攀登途中,植被的变化让我格外新奇。山脚,是郁郁葱葱的阔叶林,树木高大挺拔,树叶层层叠叠,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行至山腰,针叶林取而代之,松树的叶子细细尖尖,裹着一层蜡质,满是坚韧模样;再往高处走,植被愈发稀疏,矮矮的灌木丛勉强扎根。妈妈说,这是海拔在“搞鬼”,海拔改变了气候,温度、降水跟着变,适宜生长的植物自然不同。这场景,让我亲眼瞧见环境对生命的塑造。
临近山顶,云雾缭绕,如梦似幻,低头看衣服,已渐渐蒙上一层潮湿。爸爸说,云雾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这和科学课里水的三态变化不谋而合!大自然竟用这般诗意的方式,讲解科学知识。终于登上山顶,静待日出。当太阳奋力挣脱云霞的纠缠,光芒刹那间铺满天际,金红的光泼洒下来,美得惊心动魄。为何在泰山顶看日出,景致格外震撼?原来,一方面,泰山海拔高,视野毫无遮挡,能将日出全景收入眼底;另一方面,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形,让它成了观日出的绝佳舞台。这背后,涉及地理、光学等知识,恰似科学课,把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巧妙解释奇妙现象,让我明白世间景观从不是偶然,都藏着科学的逻辑。
大自然是最生动的科学教材。它不用刻板的课本,却把科学知识藏进每块石头的纹理、每片树叶的脉络、每缕云雾的流转里。这趟旅程让我明白,科学不只是课堂上冰冷的公式,更是真实世界里鲜活的规律,正等着我们带着好奇,去发现、去领悟。往后再看山水,目光里多了探寻科学的光。
(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