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水平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的科研工作乘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长风,始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顶天立地”做科研,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强化创新驱动 彰显科研实力
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催生出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在一流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数及获得科技奖励的等级显著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增长。
2012年“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张遐科研团队在生命科学国际顶尖期刊CELL发表科研论文并被该杂志评选为“2012年度最佳论文”;2015年刘生忠教授研究团队利用升温析晶法,首次制备出世界上超大尺寸单晶钙钛矿晶体,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AdvancedMaterials》上;房喻教授主持的“环境敏感材料创制的科学基础与应用”获得201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李玉虎教授主持的“档案与古文献修复过程中易损原貌防损预加固和染料字迹加固关键技术”获得2014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安忠维教授主持的“新型能源功能材料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和李玉虎教授主持的“古代壁画、文物彩绘病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分别获得2015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背后,无不是师大人长年如一日的守望与坚持,求真与奉献。
发挥学科优势 积极服务社会
学校立足陕西,面向全国,以“创新、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政产学研用的创新合作,以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采用多种形式,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房喻教授课题组面向环境质量监测、恐怖威胁防范和有害化学品泄露监控对高性能有害化学品检测技术和设备的迫切需求,开展爆炸物和对具有重要环境质量监测或重大疾病诊断意义的苯胺、肼、偏二甲肼、BTEX等的灵敏检测,搭建了高性能荧光传感器和传感器阵列研发平台,并在2014年依托该成果以技术入股方式与国家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中物功能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了“深圳中物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隐藏爆炸物超灵敏探测装置”,其研制的“SRED隐藏爆炸物探测仪”已经进入市场,反响良好。
郭玉蓉教授承担农业部“苹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研究,建立了出口苹果汁质量安全体系,开发了苹果榨汁后固体物质系列产品,实现苹果的全果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加工清汁产品单一、企业效益不高以及废弃物污染问题,达到零排放;带动陕西海升、恒兴等多家果汁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在苹果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装备升级改造等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
王喆之教授承担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通过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为我省中药材种质创新、规范化栽培、GAP基地认证、药材认证和中药饮片认证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联合步长制药集团、汉江药业、仁仁药业、安康北医大等医药公司在陕南开展科技惠民计划、联合科技攻关等项目,通过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当地政府和药农开展中药规范化种植,为陕南绿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研究为陕西中药现代化搭建了强有力的规范化种植与品种选育技术平台,实现药材生产的高效、安全、稳定、可控,推动中药现代化事业发展。
李玉虎教授针对大遗址保护、西汉彩绘兵马俑保护、盛唐壁画保护、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纸质文献修复与保护、“西安事变”期间形成的纸质文献保护、反映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照片、胶片修复与保护等重大社会需求,对长期未获解决的国际性难题进行了三十余年的攻关研究。该团队研究成果在文物修复领域,尤其是土遗址保护、纸质文物修复、胶片修复和四防文物装具研究方面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实施了国家及省上有关重大历史文化遗产修复保护工程,参与了唐皇城土遗址修复、大唐西市、蓝田猿人遗址、半坡遗址、咸阳博物馆、韩城大禹庙以及普照寺等遗址修复和保护工作。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不断加大与社会、政府、企业、高校的共建与协作,先后与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陕西省国资委、陕西省文物局、中石化洛阳分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等签订共建及战略合作协议,与汉中、安康、渭南、宝鸡市政府和杨凌开发区管委会等签署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与汉阴县人民政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开拓协同育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新局面;先后派出驻村工作组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到安康市岚皋县官员镇团兴村和二郎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
面向区域经济,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近年来,学校先后与陕西省延长石油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黄河水电、胜利油田等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并与西安光机所、西安海斯夫生物科技公司、西安因诺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康坊食品有限公司、陕西天寿杏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科之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陕西莲花餐饮有限公司、西安联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建立联合开发实验室进行合作研发,每年有百余项成果通过合作开发或成果转让的形式进行转化。
在走基层、科技特派员等活动中,学校许多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通过科技报告、调研、座谈和技术培训等途径送信息、送经验、送技术,为地方、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其中多项建议、决策被地方政府采纳。安忠维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系列的液晶单体和新型敏化材料;房喻教授、高子伟教授团队开发的固液相燃料凝胶化技术、电控流变推进剂等技术为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西安航天动力技术研究所开发新型推进剂提供了技术支撑;陈锦屏教授团队足迹遍布陕西、山西、新疆、甘肃,建立了我国大枣等果品蔬菜技工技术的标准和工艺;张富新教授作为我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参与羊乳制品研发,与其他数十位专家共同为陕西省相关企业出谋划策。
科技创新乘长风,“顶天立地”谱新章。展望未来,陕西师范大学这艘巨轮,正沿着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航道,劈波斩浪,乘势而上,在实现跻身一流大学的“师大梦”,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必将为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王彩红 薛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