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肿瘤消融技术分为物理消融和化学消融。目前国内、外主要应用的物理消融包括射频、微波、激光、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纳米刀和氩氦刀。而化学消融包括酒精、醋酸等瘤内注射等仅用于特殊部位肿瘤的消融或热消融的辅助治疗。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实验研究已开始关注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肿瘤消融治疗的探索。但是当这些技术真正能够应用于临床,却是1983年日本学者杉浦信之首先报道用无水酒精消融较小的肝肿瘤。它是利用无水酒精对组织细胞的毒性作用,使得细胞脱水,组织变性,从而凝固坏死,继而发生纤维化和小栓子形成,最终造成肿瘤坏死。当时这一技术在国内也得到了迅速的临床推广应用,但是由于我国患者病情与日本不完全一样,肝肿瘤多数体积大并伴肝硬化,我们发现无水酒精在较大肝肿瘤的注射治疗中却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1992年由国内董宝玮及梁萍教授首先开始研制改进植入式微波天线,使得凝固区在瘤内集中,并取得成功。这一技术利用微波辐射震荡产生的热量,使得肿瘤组织局部温度上升到60度以上,蛋白凝固而致肿瘤坏死。微波消融技术能量较高,能够应用于较大肿瘤灭活,并取得很好的疗效,这为已失去手术时机的肿瘤患者又提供了新的选择。
90年代开始,各项消融技术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革新,特别是热消融技术。1993年英国医生Dr.Rossi将新的射频技术第一次应用于肝肿瘤治疗中。同年,英国学者AminZ报道了超声引导下间质激光凝固法应用于肝转移瘤治疗。此后,射频电极还设计了多种类型包括单电极,双电极,多电极,冷端电极和多尖头电极等。在这个时期,北京、广州、西安、天津等国内多家单位也相继开始将射频、微波、激光等热消融技术应用于肿瘤治疗。
高强度聚焦超声是将体外发射的高强度超声声束聚焦于体内病灶产生高温使组织凝固,通过由点及线,由线至面,由面及体的步骤,最后完成整个肿瘤的灭活。重庆医科大学研制生产了世界首台高强度聚焦仪器设备,从此拉开了无创消融的序幕。在骨肿瘤,肝肿瘤,妇科肿瘤治疗等方面,高强度聚焦超声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周晓东团队成为国内率先开展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等良性妇科肿瘤的单位之一,采用无创治疗和多种消融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子宫肌瘤,在保留器官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
经过多年的发展,超声引导下消融技术在肝肿瘤治疗方面已基本成熟规范,2012年由陈敏华、吕明德、梁萍教授等多位专家参与撰写了《肝肿瘤局部消融的专家共识》。特别是北京肿瘤医院长期实践并结合我国肝恶性的肿瘤实际情况,经过艰苦努力与协商,将肝癌热消融治疗指南中单结节小于3cm,改为单结节小于5cm,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而天津市第三医院对198例的HCC病灶消融中,发现微波与射频消融局部和远期疗效、并发症方面并无明显差别,具有同等临床价值。此外,在肺脏、肾脏、胰腺、腹膜后等部位的实体肿瘤治疗方面,超声引导下消融技术也能够提供减小肿瘤体积,减轻患者痛苦的方法。并且不断有新应用领域的开拓,2016年西京医院超声科刘丽文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心脏肿瘤手术,术后患者病灶明显缩小,右室流出道梗阻解除。随后又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局部室间隔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微创手术,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在引导技术方面,近几十年的发展,高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为肿瘤消融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准确的方法,使得进针路线可以选择更为灵活,更加安全。超声造影成像使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更加清晰,定位更加准确。近年来融合成像技术将CT图像和超声造影图像相叠加,使得位于膈顶等超声显示困难部位的肿瘤能够清晰定位。301医院介入超声科近年来研发了机器人导航数字化系统,为精确定位,精准消融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术后评价方面,由最初的采用二维灰阶超声上单纯汽化区的分布来评估,到采用增强CT和MRI,直到超声造影成像的成熟应用,才为超声引导下肿瘤消融提供了更加灵活和方便的评价方法。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超声引导下肿瘤消融技术在消融技术,引导成像,术后评价方法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解决更多的临床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