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触屏电脑、手机以及各种智能产品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时,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却成为触屏科技发展的直接受害者。在各种公共场所,人们总是能看见低着脑袋,小手抱着个大手机的孩子。
然而,不少家庭已经找到了一种新方法,让孩子既享受到了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又让孩子体会到了动手的乐趣。近几年,国内一些城市兴起了针对中小学生的机器人教育热潮,孩子们可以组装、搭建、运行自己创造的机器人,甚至可以带着自己的机器人参加国际比赛,进行创意及“战斗力”的比拼。
摆脱触屏,让孩子体会动手乐趣 10岁的付沐白目前学习的机器人课程是一种集合了可编程主机、电动马达、传感器及相关零件(齿轮、轮轴、横梁、插销)的可编程积木,综合了编程、机械、电子、物理等学科。
今年5月,付沐白去韩国参赛,赛场里教练和家长都不能进入,结果她的机器人中途突然不能动了。尽管有些慌张和沮丧,但她还是沉下心来,弯腰检查,发现是支架掉了。付沐白自己修好了机器人,参加复活赛,最后从小组出线。
“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每次能看出她对待事情的认真程度在不断提升。”付沐白的母亲陈女士说,今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八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IRO)中国选拔赛中,女儿主动要求,4天都泡在机器人学校。
在动手动脑中体会科技魅力
一年前,高二学生石倍齐报名参加了机器人的课程。“制作机器人让我开拓了眼界,看到了之前看不到的东西。”石倍齐表示,她喜欢方块投掷,这个项目要求选手自己制作机器人,并操纵机器人在规定时间将数枚方块投入指定区域。
事实上,机器人教育不仅是大孩子的专利,在各种机器人培训机构及各种相关比赛中,都设有6岁以下儿童参与的项目。
一个6岁女孩的妈妈告诉记者,小朋友的课程一般是“大颗粒搭建”。“一接触这个,孩子就特别喜欢。每一次课的主题都不一样,比如搭建留声机、投石车、观光车、动物、城墙,孩子喜欢什么样子就搭成什么样子”。
让中国孩子赶上机器人教育的国际步伐 我国的机器人教育起步较晚,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接触机器人制作的课程,学校也常常设有相应的社团。
机器人教育对于孩子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中国组委会主席钟海明说:“它可以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和综合能力:你脑子想的和动作能不能一致起来,这需要学习机械组装、系统控制等相关知识。”
钟海明表示:“机器人从低端到高端,其中的技术都是无限量的,孩子们既可以简单拼装,也可以自己开发。过去大家都玩航模、船模,现在机器人形式出来了,可以说高科技走进了孩子的生活。”
(叶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