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2016年冬天,关中大地频频受雾霾侵袭,机动车限行、中小学停课等方式成了应急措施。雾霾天气为什么会如此“青睐”内陆陕西呢?
1月14日-20日举行的陕西省“两会”中,“雾霾”成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省政府报告在2017年主要工作中提出:“铁腕治霾保卫蓝天”,以环保倒逼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碳排放强度较上年降低3.9%,力争关中地区PM2.5浓度降低3%以上,优良天数平均增加5天。
如何实现既定目标?让我们了解下关中雾霾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关中雾霾为何易聚难散?该怎么治理?……
条件:地形和气象
关中雾霾现象严重,与其气象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特征有着重要的关系,这已成为环境专家们的共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曹军骥认为,关中地区在污染扩散条件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地形方面,关中地区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包围下形成东西向的喇叭形开口,污染物只能在有西北风的时候被吹散,其他风向下都会导致本地污染物的积累甚至外地污染物的输入。气象特征方面,关中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全年静风频率为35%。而在冬季,静风频率更是高达45%,且仅有不到20%的天气形势有利于大气污染扩散。
曹军骥介绍,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粒子的总称,PM2.5指的就是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气溶胶粒子,气溶胶冷却效应加剧逆温现象。逆温层和雾霾之间存在一个双向反馈的机制,雾霾形成之后,以气溶胶为代表的污染物集中在低层大气中,而气溶胶总体呈现“冷却效应”,使得低层大气降温幅度高于高层大气,加剧逆温现象,大气层结构更加稳定。由此形成“逆温形成雾霾,雾霾加剧逆温”的恶性循环,直至出现新的冷空气活动,破坏这种循环为止。而去年入冬以来冷空气活动弱,关中地区雾霾一直持续,这就是主要原因。
元凶:燃煤和汽车尾气 据了解,为了摸清PM2.5的构成,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早在2012年就曾对西安市PM2.5来源进行了科学的解析,认为西安市的PM2.5来源主要是燃煤、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及自然地质尘、生物质燃烧、工业排放和二次污染等。其占比分别为:19.2%、12.7%、13.1%、12.8%、6.9%和35.3%。
在自然条件下,西北风和有效降水等天气条件均有可能对关中地区的雾霾起到清除作用。不过,气候状况和地形构造只是外因,雾霾天气频发的根本在于关中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过高,单位面积内的生产、生活排放远远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
曹军骥认为,关中地区雾霾主要来源是本地生产、生活中释放的颗粒物,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工地和马路扬尘以及其他工业企业的排放。尤其是进入冬季采暖季后,燃煤颗粒物排放强度增加一倍,初步估算占比超过40%。
对雾霾的成因和成分的科学分析是治污降霾中精准施策的基础和前提。结合近几年的大气监测数据,相关专家分析认为,西安市大气污染已步入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类型,且机动车尾气污染对大气污染的贡献比例在增加。
根据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工业源在关中地区雾霾来源所占比重已下降,生活排放中,氮氧化物占较大比重,其中机动车排放占到50%以上。在供暖季,西安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对PM2.5的贡献率约为20%,在非采暖季的夏季,由于燃煤的减少,机动车尾气的贡献率更高。
施策:调整能源结构
目前,关中地区治霾成效如何?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显示,2016年12月,颗粒物浓度明显低于2013年同期,其中,PM10小时值和日均值浓度峰值均下降40%以上,PM2.5小时值和日均值浓度峰值均下降30%左右。
从大气污染物成分占比来看,目前关中地区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占比上升至80%,大颗粒物下降。这说明主要工业污染源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扬尘得到有效抑制,治理效果明显。但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氮氧化物排放改善不明显,散煤燃烧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在增加,加上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空气质量出现回复与反弹,群众主观感觉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
关中雾霾的治理重点应该是什么呢?1月15日,记者在陕西省“两会”上采访了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周卫健,她认为,雾霾是几十年发展积累形成的,并且因素也是在不断变化着,治霾也没有一招制胜的办法,陕西治理雾霾,需要制定中长期的防治战略和科学措施,加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的调整与优化。
周卫健建议,对重要工业污染源,要继续加强监管,做到达标排放。同时,要“抓大不放小”,减少小工业源污染物排放和居民散煤燃烧量,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削减污染排放总量。在关中五地市真正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如遇重污染天气时,统一管理、统一行动,尽可能减轻不利天气引起的污染过程。此外,要加强高水平研究成果与政策的关联性研究,提高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本报记者 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