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的数字大写是10个“小写数字”的同音别字,中国古人发明的金额大写,成为防范篡改数字进行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那么,大写数字究竟是谁发明的呢?金额大写始于何时?
在朱元璋执政的明朝初年,史书记载有四大案件轰动一时,其中的“郭桓重大贪污案”更是震惊朝野。朱元璋对“郭桓贪污案”大为震怒,在全国财务管理上实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难以涂改的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因此,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金额数字大写的首创者应为朱元璋。
然而,顾炎武在《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中曾推断:“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顾炎武认为,武则天除了发明了“曌”等很多“自制字”,数字大写也是她首创的。因为武则天时期所立的石碑,上面多有大写数字。由此可见,武则天的大写数字比朱元璋早了近700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
作为“小写数字”的同音别字,古人发明的“大写数字”原本另有其意。比如,壹为专一;贰为变节;叁是“参”的另一种写法,表示加入;肆的本意为任意妄为;伍在古代有“五人为伍”之说;陆原意是指高出水面的而地势平坦的土地;柒是漆树或漆料;捌为聚拢谷物的没有齿的耙;玖是黑色的美石;拾则为捡。
(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