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叫它“atsign”,意大利人和韩国人叫它“蜗牛”,德国人叫它“蜘蛛猴”,荷兰人叫它“猴子尾巴”。我们中国人叫它花a、圈a、艾特……
你肯定猜到了它是谁。它就是网络时代无法缺席的主角、电子通信的基础——@。
@到底是哪位发明的
和世界上许多来路不明的现象一样,@的起源一直是一个迷。
有一种说法是,中世纪的僧侣在抄写手稿的时候想要省点墨水和羊皮纸,于是他们把拉丁语中表示“向前”的单词ad缩成了一个带尾巴的a,这个尾巴就是d的那根。
也有人说,@来自于法语中表示“在某处”的介词à,而在连写的时候为了图方便,a头上的那根呆毛逐渐变成了长发,飘落在a的肩膀上。
还有人说,@是从“eachat”(每个价值,商业用语)这个短语变化而来的,这个a被套在了e里面,这样写起来6个字母就变成了一个,既节省墨水纸张,又方便书写。想省钱的懒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变成了一种常见的商用符号
在文献中,最早的@出现在1536年的一封信中。这封信的作者是意大利弗洛伦萨的一位商人。他用@来表示酒的单位,因为那个时候装酒的容器是一种双耳的罐子。
后来@成了一种表示单位的符号,1个@表示25磅(1磅约为0.45千克)。后来在贸易中,@这个符号变得越来越常见,不过它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商人们用它来表示商品的单价,比如“12个玩具@$1”(12个玩具,每个1美金)。
@的再生父母
@的好日子终于来了,它的再生父母就是一个叫做雷·汤姆林森的程序员。
要发送信息的话,就需要接收者的地址。汤姆林森认为,有必要使用一种特殊的符号,这样计算机就明白,当这个符号出现的时候,后面就是收信人地址了。所以,这个符号不能是计算机经常会遇到的符号,不然它就会把常见信息和地址搞混。
汤姆林森无意中扫了一眼他的电传打字机键盘,键盘上的@引起了他的注意。在汤姆林森回忆了相中@的心路:“我当时在找一个不常见的符号,所以可选的余地不大,惊叹号啊、逗号啊这些常见符号都不能用。我本来还想用等号,但是感觉不太好。”所以后来他选中了@,并用它发送了世界上第一封带@的电子邮件。
(埃尔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