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其琴,女,现年47岁,农艺师,1994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工作20余年来一直默默坚守农业技术工作第一线,作为一名普通的农业技术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只要是自己的本职,她就会一个信念完成
94年大学毕业,在许多同龄人向大城市、往待遇好的行业奋争之时,她抱定一个信念,“回到家乡,服务农业”,最终,她服从组织分配,到了距县城十几里地外的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旬阳分校工作。面对一个编制只有5人、地处偏僻的小单位,没有退缩,没有怨言,自信小舞台也有大作为。
抓好农技培训,提升农民群众科技素质,是群众走向致富的前提和基础。在农广校任教过程中,她深感担子重,责任大。培训对象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她没有因此而敷衍了事,相反,因为大部分学员接受慢,不能照本宣科,课前需要认真备课,语言还要通俗易懂。她先后担任过《土壤肥料学》《植物病理学》等多门任课教师,在课堂辅导过程中,深入浅出,结合实际,学员普遍反映效果好、易理解、能接受,先后培训2000多人次,保留至今的备课本都有1米来高。
2000年,她在去往神河区辅导培训学员的路上,所乘坐的面包车翻入30多米深崖下,多亏一堆黄土缓冲救了一命,但左臂却永久成为残疾。领导考虑她的身体状况,多次征求意见是否换一个相对轻松的岗位,期间亲朋好友劝说调回县城,但是她一一婉言谢绝,“我只会干好自己的本职,我的生命属于农业”。
2003年,农业系统内部机构调整,她被调到植保站从事植物检疫和农技推广工作,但是,农业技术培训的担子没有丢。她长期受聘农广校担任培训教师,先后参与农民短期科技培训及阳光工程培训5000多人次,编写培训教案6.6万字,参与《富硒大蒜栽培技术》《旬阳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材》等的编写,通过陕西农业、陕西植保、安康农业、旬阳政府、旬阳农业等网站及微信宣传农业信息及病虫防治技术信息60余件次,为推动基层干部群众农业科技素养的提高,付出了艰辛和努力。
只要是群众有要求,她就会在第一时间响应
“要让农业科技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推动力”,作为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她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在参与“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等活动中,她将农业科技的带动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冬青村是旬阳有名的狮头柑主产区,但是狮头柑果蝇等病害发生率高,危害严重。在深入调研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情况,她主持了对柑橘大小实蝇绿色防控进行技术研究的项目,制定防控方案,逐户上门指导日常常规防治,引进高效诱蛋白诱捕及果瑞特等药剂进行试验示范,实验成熟后推广三镇、5村3000多亩,有效降低了病虫害复发率,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果品品质和果农收益。
在棕溪镇陈河村科技扶贫中,当时羊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脖子肿大,食不下咽,植保专业出身的她,对于畜病防治是外行,但是她没有推诿,搜集养羊方面的知识,咨询有经验的兽医专业人士,最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名教授的帮助下,为农户挽损8万余元。
对于群众来电、来人咨询农业技术,她会不厌其烦,耐心解答,跟踪服务,直到群众完全掌握为止。多年来,她放弃了无数个周末,有时刚端上饭碗,遇到群众来电要求解决农业技术问题,要么耐心细致指导,要么立即奔赴现场。
只要还在农业战线,她就会继续默默奉献
“扎根一线,服务三农”,她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信念。自西北农大植保专业毕业后,长期深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一线,不争名,不为利,默默奉献。
多年来,她参与或主持的农技推广项目,落地生根,硕果累累。《旬阳县麦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项目研究,推广麦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95.56万亩,新增纯收益5522.99万元,项目2005年获安康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富硒魔芋胶生产新工艺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配套技术研发》项目研究,推广魔芋抗病丰产栽培技术体系10.09万亩,增值10284.45万元,项目2011年获安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研究,推广面积372.92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产量11448.64万公斤,节本增效2.72亿元,项目2012年获安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白芨快速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繁育白芨种苗193亩,生产种苗1440.68万株,纯收益3171.45万元,项目2012年获安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旬阳县稻-油一体化高产创建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开展稻-油一体化技术集成示范4.25万亩,增收节支总额4084.46万元,项目获旬阳县科学技术二等奖。
农业科技工作同样付出就有收获,高其琴先后获得“陕西省植保工作先进工作者”“十五安康农业先进个人”“安康首届青年科技奖”“安康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坚持一下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就像高其琴这样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我们省还有很多,他们在基层一线为农业发展默默贡献着力量,乡村振兴离不开这一群体的努力,更离不开这一片广袤的三秦大地。
(曹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