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治疗关键:黄金4.5小时
卒中一旦发生,就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迅速将病人转运到能收治卒中的“卒中中心”进行治疗。卒中特别是缺血性卒中,能够有效救治的治疗时间非常短,只在发病后的“黄金4.5小时”,一些设备比较先进的卒中中心可延长到“黄金6小时”,错过这一时间,患者将永远错过溶栓治疗的机会。
按照国外治疗卒中的指南推荐,脑梗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开始静脉溶栓时间应尽量控制在60分钟以内,欧洲平均时间在68分钟,而我国目前平均时间达到116分钟,几乎是发达国家的两倍,这些时间除了需要完成各项检查之外,有很多是耽误在患者或家属是否同意溶栓的决策上。
即使在“黄金4.5小时”之内,也不可以随意拖延时间,早一分钟溶栓,就能减少200万神经细胞的死亡,从而大大降低终身残疾的可能性。
脑卒中常见认识误区
误区一、脑卒中只是老年人得的病。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都会得卒中,它的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中国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66岁,比美国白人早10年。其中,小于45岁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1/5。而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前都毫无征兆,不到1/3的患者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历史。
误区二、我血压正常,不会得脑卒中。很多人认为,只有高血压的人才会得脑卒中,只要自己血压正常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其实这也是错误的观点。高血压只是引起中风的因素之一,另外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患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误区三、颈动脉有斑块就会得脑卒中。颈超发现颈动脉斑块只是脑卒中的一个危险,斑块是否稳定以及是否造成管腔明显狭窄,才是颈动脉斑块继发脑梗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讲,超声发现的强回声、形态扁平的斑块较为稳定,不容易脱落;而那些被超声报告描述为“低回声或不均回声,形态不规则”的斑块,多为不稳定斑块,这些易损斑块(不稳定斑块)才是脑卒中的罪魁祸首。
误区四、预防卒中,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很多病人认为脑卒中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并且一年输两次液体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其实在中风早期,输液有明显效果的并不多,只有在溶栓、降颅压才需要静脉输液。在脑卒中的指南里,几乎没有输液这一条,指南主要还是建议以他汀类药、抗血小板药和降压药等口服药物治疗为主。而输液预防脑卒中更是不靠谱,只有严格在医生指导的下坚持长期口服药物才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误区五、脑卒中后只依赖药物治疗。不少患者认为得了脑组中后,主要靠药物治疗,康复只能以后自己慢慢恢复。这也是错误的认识,许多患者就是因为缺乏及时的康复训练,错过了最佳康复期,导致异常运动模式和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甚至因并发症危及生命。一般来说,一旦患者的病情稳定48-72小时后,就可以考虑开始康复了。早期康复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尚存的功能,避免“废用综合征”以及各种残疾的预防。因此,康复宜早,有利于减少后遗症、提高恢复速度,前3-6个月是康复的“黄金期”。
误区六、病好出院后不再吃药。很多患者在第一次脑卒中病好后,认为以后不会有什么事了,出院后擅自停止服用药物。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实际上脑卒中的发率非常高,5年复发率是30%,这意味着第一次脑卒中后的五年内,1/3的人会因为复发而再住院。对于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的患者,得分高的人更要坚持吃药。
误区七、只要吃阿司匹林就万事大吉了。很多人认为,只要坚持吃阿司匹林等药物,就不会得脑卒中,可以继续大鱼大肉的生活了。其实阿司匹林等药物只是预防脑卒中的一种手段,单纯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阻止脑卒中的发生。戒烟酒,生活规律,控制血压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脑卒中的基石。
(孟星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