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今年在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方面有七大重点举措。
一、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国家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律、各类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主体协调互动和创新元素高效配置的国家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乡村振兴的科技制度供给。培育符合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的创新主体,布局全链条协同的创新基地,构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善适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规律的保障制度,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形成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新局面。
二、加强研发部署,抢占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围绕干旱半干旱、盐碱地、石漠化、红壤土等农业农村发展重大瓶颈制约问题和科技工作部署,加强农业农村科技领域的总体部署,改进项目形成机制,不断完善1+8+3+N的研发布局,构筑先发优势。加快启动1个工程——种业自主创新工程,继续实施好七大农作物育种、粮食丰产增效等8个重点专项,启动实施绿色宜居村镇、蓝色粮仓、主要经济作物提质增效等3个重点专项。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乡村振兴的重大科技需求,按照“一区一主题”“一主题一专项”的原则,积极拓展实施一批重大研发项目。
三、统筹基地建设,形成农业科技国家战略力量。加快农业科技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面向国家长远发展和全球竞争,聚焦产业发展导向的基础研究,在农业农村领域优化布局一批战略定位高端、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集聚的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如谋划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加强基地、项目、人才建设的联动,打造基础研究和工程化两大战略科技力量。
四、实施人才战略,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落实好国办《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培育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先锋队。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星创天地等平台载体建设,营造科技人员逆向流动的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氛围和环境,激励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乡土人才等创新创业。加强职业农民的培训,打造“农民技术职称”品牌,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业科技型企业培育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家培育工作。今年各地要继续朝着实现具备产业发展基础的10万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努力,完成年度选派2万名“三区”科技人才、培训2500名科技人才的计划目标。
五、建设科技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握农业科技园区的“农、高、科”定位和作用,按照国办《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农业科技园区“333”布局,建设30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00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000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把农业科园区建设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培训职业农民的大课堂、成果示范推广的主阵地、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农业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吸引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到园区落户,培育世界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今年要力争建设1-2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请各地统筹布局、积极培育。
六、强化县域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按照国办《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创新型县(市)和创新型乡镇,构建乡村振兴的科技样板。落实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开展全国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建设一批创新型县(市)和创新型乡镇,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典范示范。坚持新发展理念,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加强基层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对县域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开展“三农”科技创新宣传与科普下乡入村行动,提高农民基本科学素养。推进高等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加强以现代种业为引领的新品种技术成果供给,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今年要建设50个左右创新型县(市),100个左右科技示范村。
七、决胜全面小康,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的原则,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体现科技扶贫精准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以科技部定点扶贫县为重点,统筹“点片面”精准脱贫,完善部、省、市、县四级联动机制,加强科技系统东西部扶贫协作,加大定点扶贫力度。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对接地方行业扶贫,探索与深度贫困地区所在省(区)开展科技扶贫部省合作。围绕“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求,加大“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精准实施力度。今年重点要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要把着力点放在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上。
(据新华社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