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牵制刘邦,“楚霸王”项羽大笔一挥,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这便是三秦的由来。
继栎阳城遗址的发掘工作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团队在陕西西咸新区东马坊遗址的发掘工作又有了新的发现。
“结合考古遗迹、遗物和相关地理环境信息,并结合文献分析,我们认为该遗址为战国中期至西汉时期的高等级建筑遗存,或为秦汉之际文献所载的项羽所封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刘瑞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出土陶罐发现疑似“废丘”字样
陕西省西咸新区的秦皇大道项目途经沣西新城东马坊村。在秦皇大道东马坊村段施工前,刘瑞带领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从2018年7月开始对该段工程占地范围内的遗存进行大面积抢救性调查和发掘。
经过近4个月的发掘,考古队清理确定夯土建筑基址3处、水井22口、灶15座、灰坑70处、墓葬1座。22口水井中,战国秦汉时期的有15口,唐宋时期的有7口。此外,在出土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上,发现有“左宫”“右宫”“大匠”字样的陶文。
刘瑞介绍,“左宫”“右宫”推测为“左宫司空”“右宫司空”的简称,宫司空和大匠都是秦汉时期负责大型宫殿建筑营建的主要职官。在已有的考古发现中,虽然在秦咸阳宫遗址、秦始皇陵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秦汉宫城、陵墓中零星发现前述陶文,但仅有阿房宫遗址同时发现前述3类陶文。
“从建筑时代看,该遗址营建的时间应早于阿房宫,但参与营建的机构规模却与阿房宫相当,显示出该遗址建筑始建时应有相当高的建筑等级。”刘瑞指出,遗址水井清理出土的陶罐上还发现有“灋丘公”三字,“灋”和“废”相通,“灋丘”即是“废丘”。
尽管发现遗址建筑等级高,还发现疑似“废丘”的字样,但考古队也不敢轻易下结论认为该遗址便是雍王之都废丘。因为,根据文献记载,主流观点认为古书中的废丘与槐里是一个地方,大致在今天的陕西省兴平市南佐村一带。
地理环境为废丘之战引水灌城提供了可能
在完成发掘区内遗迹清理后,考古队以现存夯土建筑为中心,开展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发现了遗址的环壕遗存。确定在一号建筑西面向西320米处有一条南北向填满淤泥的壕沟,北面向北347米、东面向东497米处均发现大面积淤泥。
大面积淤泥显示该遗址周围曾经有水面存在。刘瑞指出,从文献看,刘邦夺取三秦时与章邯的战争中,废丘之战的最大特点是“灌”。这说明废丘旁应有充裕水源,且地势相对低洼,适用水攻。
“从东马坊遗址看,四周围绕宽阔水面,遗址中心仅比周围高不到1米,所在区域南高北低,由南向北约有2米左右的高差。遗址向南约930米是古沣河河道,从沣河引水很容易实现‘灌’城。”刘瑞分析道。
在收集整理东马坊遗址相关地址环境信息的基础上,考古队通过数字模拟的方式验证了当时在该遗址上实施引水“灌”城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反观位于兴平市的南佐遗址所处的地形,不太可能出现引水倒灌的情形。南佐遗址所在地海拔大体在404米左右,地势较高且敞阔,没有紧邻河流。该遗址向南约3.3公里是现在的渭河河道,但渭河河道目前海拔约396米。考虑到历史上渭河不断北移,秦末汉初时期渭河河道可能离南佐遗址所在地更远。
文献记载,“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废丘”。刘瑞认为,废丘的确定,对探寻周懿王的都城犬丘提供了重要线索,对西周都邑的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