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诗歌中的月相知识
  我们学习的古诗词中,常常会出现“月亮”的意象。它有时代表美好缠绵,有时又代表愁思万千。可你是否知道,这些带有月亮的古诗词中,还隐藏着一些月相小知识。
  在天文学上,我们把月亮的圆缺变化称为月相变化。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在陶器上刻下弯月形的花纹。到了殷商时代,人们就用一勾弯月来表示月亮,这也是甲骨文中“月”字的由来。到了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其《灵宪》篇中清晰形象地阐明了月象变化的原因:月出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除此之外,古人把月相变化定名为新月、上弦、满月、下弦、残月五个主要阶段。
  我们曾经学习的古诗中,有许多与月相知识息息相关的诗词。例如刘禹锡的“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就揭示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在月球引潮力的影响下,伴随着地球自转,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同一地点的海水会发生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同时,在太阳引潮力的辅助作用下,每当朔、望日时,月球和太阳引潮力相互叠加,潮汐现象特别明显,形成大潮。每当上、下弦月时,月球与太阳引潮力相互抵消,潮汐现象微弱不明显,形成小潮。
  到了今天,月亮依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美景,也寄托着人们的情思。月缺离散,月满团圆,一轮明月里藏着的是人们内心的柔软。从古至今,无数诗人写下了关于月亮的优美诗篇。而月亮圆缺的周期性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农历初一,地球上看不到月亮,这天是朔。朔之后一二天,在傍晚西部天空露出弯弯的蛾眉月,凸面向着落日的方向。以后,月球的位置相对于太阳逐渐向东移动,明亮的部分也日益扩展,五六天后,成了明暗各半(西半边亮)的“上弦月”,日落时在观测者的正南。再过七天(农历十五前后)便到了满月,日落时,太阳在西,满月在东,隔着地球遥遥相望。满月从傍晚东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满月以后,月面西部日益亏缺,过了七天,又变成了明暗各半的“下弦月”。下弦月于半夜升起。下弦月后,月亮继续亏缺,成为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残月。残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愈来愈接近太阳,明亮部分也愈来愈少,终于转到和太阳相同的方向,月亮也就全部变黑了,朔又来临。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这个周期叫做朔望周期,农历就是根据朔望周期定为一个月的,这种月又叫做朔望月。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