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延安退耕还林20年 荒山处处变江南
  延安市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近20年过去了,如今的延安,已是满目苍翠,绿波荡漾,天蓝水清,高楼林立。退耕还林带来的“绿水青山”不仅彻底扭转了这片黄土地上的生态和人居环境,还改变了广大群众“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全市人民在享受退耕还林带来的绿色、舒适、环保健康的人居环境的同时,人人爱绿、护绿意识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已经成为220万延安人的自觉行动,延安已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退耕还林政策启动后,安塞区沿河湾镇茶坊村把1600多亩坡耕地推平种苹果,到现在果园面积已经扩大到2400多亩。当记者问到种庄稼和种苹果在收入上有多大差别时,白光荣给算了一笔账:“一棵树产100来斤苹果,一亩地栽45株苹果树,总共就是5000斤,按照每斤卖2块多算,每年能卖1万多元。种粮食一亩地收入1000多。白天村里广场上根本就见不到人,都在果园忙着呢。”
  甘泉县石门乡杨家河村核桃生态扶贫点,村民刘国军在当地林业部门的帮扶下,五年前种下的六亩核桃已经进入了初果期,去年光核桃收入就达到8000多元,等核桃进入盛果期,收入还会提高很多。刘国军说,这比起过去广种薄收的光景不知好了多少倍,“种核桃比种地好,人又轻松收入还高,以前过得太苦了,(因为)我们这里的土地产量低。”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作为巩固成果和让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延安市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苹果和核桃等特色经济林,其中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80万亩,年产值超过100亿元。洛川苹果、延安苹果已经打响品牌,不仅打入了全国各地的蔬果市场,还出口到欧美国家。
  1997年,仪志愿在黄龙县流转土地4000亩,计划发展种植业。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他把不便于耕种的1600亩土地全部退耕,先后舍饲养殖湖羊2000多只,土鸡9200只,年收益达600多万元。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与农民联合成立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项目等方式,累计带动周边4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嘛,咱们坚决贯彻这个理念,山上种玉米收入很少,咱们栽上经济林,山绿了,也美了,经济收入也高了,两全其美的事情。”
  由于退耕后人均只保留两亩多口粮地,农民得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外出务工、做生意、开旅店、做手艺……如今的延安农民在致富的道路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20年后,吴起县吴起街道南沟村从秃岭泥滩变成了青山绿水。去年,当过村支书的闫志雄带领乡亲们以集体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旅游公司,把家乡打造成了3A级旅游景区。闫志雄说:“我们打造了这么几个景点:不忘初心广场、接待中心、水上乐园、儿童乐园、民俗园、窑洞群、山上有烽火台,还把100多亩不能种地的盐碱地改造成荷花池,吸引游客来看花看草。我们从去年8月6号开门营业,算上年底的滑冰,半年我们就收入100多万。”
  延安120多万农民集体告别了“广种薄收难温饱”的历史,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增加到2018年的10786元,真正开始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说,过去农民想的是怎么糊口,现在想的是集约化生产和对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比例;过去农民被绑在土地上动弹不得,现在则能利用农闲之余外出务工。但变化最大的,体现在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上。“过去他觉得孩子读书没用,因为家里劳力不足,很小就让孩子辍学回家放羊、种地。现在有钱也有时间了,一个人在村里搞生产,另一个人在县城租块地方或买块地方专门教育孩子。我觉得这给社会带来了一场极大的变革,真的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时至今日,席卷红色革命热土的这场绿色革命已经完全颠覆了人们对黄土高原的传统印象,延安已是“处处似江南”的景象。 
  

(本报记者 高世杰)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