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如何使科普工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给科普工作提出新的奋斗目标与发展任务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审视科普工作,培养科普人才,加强科普理论创新,推进科普国际化,推动科普由知识层面传播提高到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已成为科普工作亟待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调研陕西科普工作现状、明晰问题产生机理
在陕西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新时代陕西省科普工作创新发展对策研究(编号为5)”支持下,利用问卷、专家访谈法对陕西科普工作的现状进行调研,研究陕西科普工作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问题的产生机理以及关键影响因素,具体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019年,陕西省共有高等院校109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83所、成人高校14所,另有独立学院12所。全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37.19万人,在校学生112.20万人;研究生招生4.82万人,其中科研单位218人,在学研究生14.67万人。由此可见,陕西省具有极其丰富的科研和科普资源。根据2015年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的总体水平为6.20%,但是陕西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只有5.51%,也就是说在1000个人中仅仅有50个人具备科学素质,高科技素质人才严重不足,这与陕西省所具有的丰富科研教育资源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陕西省的科普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进程。从科普人员分布看,区县级部门的科普人员占总数的70%,有近50%的科普人员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贫困落后地区的科普人员投入有限,具体如图2所示。
二、发掘科普主体创新模式、构筑陕西科普智能服务平台
通过调研,明晰了陕西科普工作的基本规律,构建适合陕西科技资源与科学普及之间协同关系的评价模型,进而探究陕西科技资源与科学普及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根据陕西省科普主体的构成可以看出,政府机构、学会社团、学校科研院所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三角关系,公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却不能主动的融入。
进而,陕西科普主体呈现类似于伞状的结构组成,各个主体单独独立,公众难以融合其中,新传媒的加入打破这种传统模式,形成了以新传媒为中心的互联互通的新结构。政府组织、科研者以及其他主体不再占据主体地位,新传媒的出现与其组成新的关联关系,各科普元素之间相互沟通协作,以新传媒作为核心链接,广大公众因此提高了科普参与度,在科学知识的传播之中同时担任主体和客体的角色,与政府等组织互相交流,科学研究者和传播者不但可以向新传媒中投入新的科普知识,扩充数据库,丰富资料,同时可以接受新传媒传递回来的公众的反馈信息,从而形成实时互通的新的传播模式,有利于科普供工作的创新发展。这样来看,政府一方面接受公众反馈后可以及时革新,增加科普的多元性,多样性,公众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进而利用新传媒传播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在此基础上,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信息进行深度分析,构建用户需求驱动的陕西科普智能服务平台,进而构建“用户需求+智能服务+科技资源”三位一体的陕西科普工作模式,使得所有的电视节目转化为数据格式,存储在新传媒的大数据媒体库中,随取随用,同时新传媒与网络端形成互联,这类数据同样可以被网民获取和浏览,再次扩大了受众的传播范围。国外和国内的知识同样实现了互联互通,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共享,各大平台纷纷对具有良好效果的节目予以转播和置顶,让更多的公众轻松的获取到热点信息。并且,在浏览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实时交流和评论,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和赞同。
三、提出陕西科普工作发展对策、丰富科普工作模式
(1)净化网络环境,构建良好传播途径。由于缺乏趣味性的科普信息存在,其他信息无疑会对科普内容产生覆盖影响,因此考虑陕西省现状,可以将科普内容和陕西的风土人情相结合,例如加强陕西风俗知识的科普,将科普语言与陕西方言相结合等等,将科普内容呈现方式分为文字(单纯文字贴,运用图片极少或只做配图使用,图片不承载科普信息)、图片(图片占据文章主要篇幅,且科普信息全部通过图片承载展现)、图文(同时包含文字和图片的科普内容,文字图片均承载展现科普信息)、视频(文章中几乎只包含一个或多个视频,科普信息由视频承载展现)、融合形式(同时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且以上载体均承载展现科普信息)及其他。以新媒体或视觉呈现手段为主要科普信息载体。
(2)积极构建“互联网+科普”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科普将深奥晦涩难懂的科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表达主体,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声音与图画结合,图文结合等等方式传达给广大公众,使公众便于采纳接受与认知。转化过程是曲折和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媒体平台再造了科普内容生产、分发和呈现形态,离不开主流媒体强大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高清信号制作等技术支撑。因此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对该科学理论融会贯通,再次要将推理过程具体化,思考以模拟的方式表达还是以文字的方式表达,最后还要通过媒体将其展现给受众。
(3)积极鼓励原创科普,建立科普奖励。随着科普工作的高效开展,应当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其中,不仅需要政府作为主导力量投入相关支持,还需要全社会人才的共同参与其中。随着网络平台的逐步完善,人们也更加方便的参与至科学普及中。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可以颁布有关网络科普的政策规定,促进社会资本主体参与至科普工作中。同时,应注重提升“互联网+科普”的宣传有效性,也就需要广大技术人员在网络传播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科普多媒体原创资源。想要提高“互联网+科普”质量,就必须提高发布内容的科学性、创造性和艺术性,提升传播内容的品位,保障所发布的内容具有一定专业度,质量较高。
四、结语
互联网+科普建设是创新驱动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能力,拓宽科普发展渠道,传播更多质量保证,内容丰富,体裁新颖的科普知识,让科普走进生活,融入市场。显然,科学普及无论从主体内容、机制受众、方法方式等方面来说未来可期,体系宏大、内容丰富。响应国家的倡导与新传媒的驱动背景下,科普模式综合多元多彩,更需要更多专业的科普人才不断的去研究和探索,挖掘科普价值,传播科普正能量。政府组织更要不断的学习扩充相关知识量,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深化科普体制改革,创造广阔科普发展空间,引导科普工作健康持续发展,要不断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