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是中医学特有名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基于中医“简便效廉”的特点和“药补不如食补”等中国人传统健康饮食认知,加上“民以食为天”的社会文化需求,食疗学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中医学特色的理论和应用之一,更成为健康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2014年5月我国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和《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都谈到了饮食养生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也谈到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传统食养知识传播与研究工作的规范开展。
而在目前互联网及其他媒介信息传播内容的研究中,一种“伪食疗”的信息往往在整个事件过程前后甚嚣尘上,十分流行,例如:“食物相克”,疫情中的“三文鱼”事件。而“伪食疗”信息其实是缺乏文献资料和证据支撑,以“食疗”为外衣而产生的虚假饮食健康信息或谣言,也借机在网络大肆传播,成为很多社会负面事件滋生的重要土壤,这一问题折射出网络健康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也折射出人口素质、社会文化、健康传播、学科发展等等方面的问题。为此,陕西省科协支持陕西省科普素养项目,基于健康传播理论对“伪食疗”界定、监测与管理进行研究。具体成果总结如下:
一、守正也要扶正
研究首先认为,应当在健康教育系统和疾病预防系统中扩大中医知识发挥作用的空间。
而在中医知识的传播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实际上处于一个引导者和扶持者的角色。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不会天然地为民众的健康考虑,而只能由政府或者事业单位这样的专业健康机构,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设计相应的政策,进行全盘的规划,通过财政资金对市场无法完成的领域进行扶持。而这些政策的制定,应尽可能地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资本各自的优势,达到对中医知识进行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相对而言是成本低效益大的一种方式,相关部门应在对其进行充分了解之后,制定符合中医知识网络传播的政策和投入策略,发展更加正规专业的中医食疗传播内容和体系。要积极扶持开展伪食疗信息传播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相关研究。以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自身、信息内容等多个传播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内容,通过结合国家健康素养及中医健康素养现有评价标准,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评分,通过对得分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提出伪食疗传播应对策略具体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
二、防伪需要证伪
研究还认为,对各种商营类型的中医知识类网站加强内容把关和监督,定期进行检查,对于没有资质的网站和涉嫌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的网站及时取缔运营资格,净化网络环境。必须要求中医传播平台管理者和运营者也要具备较高的中医知识素养和对中医知识传播的热情。应联合文化信息部门或设立独立的第三方行业机构,对有关中医知识类的出版物、广电节目和网站进行严格规范和监管。主动出击,不定时对网络上备案和未备案的各家中医知识相关的网站进行内容监测,对出现问题的网站要及时吊销域名资格,限期整改,特别严重的则要取缔屏蔽。商业媒体平台由于其自身盈利的本性,以及不同的主办背景,更要在中医食疗内容信息、广告规范等方面要加强监测和管理,逐步进行规范。
研究建议,对所有中医类传播的工作人员要进行资质认定,商业性质的中医类传播的建立都必须要有具有一定资质的专家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对中医类知识资源的编辑和生产进行专业指导,对内容进行定期送审,并出具审核报告,从形式上保证内容的真实可靠。要求所有网站上引用的网站必须提供来源出处,并提供数据库链接和出版物链接,在文章末尾必须注明责任编辑单位和姓名。信息管理部门定期对这些项目进行审查,审查多次不合格者吊销其经营资格证。建立基于举报的事后追惩制度。由于信息的繁杂,管理部门不可能做到对所有网站严格进行审查,这就需要建立事后追惩。当某些媒体平台不按规范进行操作收到举报时,监管单位要对此进行记录和惩罚,达到一定程度,则取消其经营资格。
三、立言先要立人
任何一门知识的传播都要经历从一般概念到原理再到方法的传播过程,要从简单到复杂地进行知识的积累,所以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十分重要。这也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项目建议要教会老百姓除了学会如何使用各类媒介和媒介信息外,更要具备解读媒介信息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这也有利于提高受众对媒介信息的使用效率。
应该逐步建立“伪食疗”信息传播评价指标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发展的研究。研究不同健康素养评分的特定人民群众对“伪食疗”信息的鉴别及传播态度、行为,以及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后这些知信行KAP指标的变化,来评价是否可以以“伪食疗”信息传播评价指标作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竞价的有效指标,是否可以在今后健康素养水平建设和发展体系中加入更多以此为基础的工作。
研究发现,媒介素养是社会公众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旨在帮助人们学会使用和有效使用媒介表达思想和接收信息。一个层面是基本的读写思,另一个层面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在我国早已引入了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并且也开展过相应的实践,通过教育机构在学生踏入社会之前就接受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当下信息社会,信息内容泥沙俱下,对青少年有很大不良影响,即便是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够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判断,并有效使用各类网络信息资源。这都需要从校园到社会系统地进行媒介素养的教育,教会公众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分辨。所以要想更好地进行中医食疗乃至中医药的传播,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通过各类健康教育课程和选修体系,要逐步提高人们的医媒介素养能力,这就需要政府管理部门、教育机构和各类媒体严格履行中医教育宣传的责任。
“伪食疗”网络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研究的对象,通过研究这个对象,进一步地研究健康素养水平。以“中医健康素养”水平的发展和评价为研究内容,以网络食疗信息内容的传播和利用为研究切入,基于网络平台下相关主要的“伪食疗”关键内容,重点对“伪”食疗科普问题产生的原因,其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等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去伪存真的方式方法,以期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推进规范,为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途径和评价方法提供参考。在疫情背景下,这个工作显得更有意义。
总之,为了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研究和提高中国人群中医健康素养,特别强化网络健康科普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落实评价与管理,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以“伪食疗”为指标开展互联网平台下居民中医健康素养的水平与发展研究,将为推动我国人口素质发展,推进专业科学传播,实现科普评价,推进中医及其他健康服务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已有的研究,关注特异性、敏感性指标对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评价的研究,弥补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宽泛性、无序性以及缺乏特定情境条件下考量验证的空白。而从宏观政策层面,在互联网背景下,“伪食疗”等网络饮食健康谣言治理的措施及工作基础,研究其消解带来的社会效益,基于《中医药法》等相关法规,研究其对中医药及相关学科体系建设、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价值,为进一步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有着积极地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