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自1986年国家科委提出,发展创新到现在,已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所关注,是一项引导广大农民依靠科学、树立信心、扶智扶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一次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近年来,陕西省科技扶贫工作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建设,选派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服务,取得了显著的帮扶成效。但科技扶贫面临的问题仍很突出,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大部分生存环境恶劣、信息交流不畅、群众文化水平低等等问题,这都导致科技推广难度大,新技术、新成果引进、接受和转化速度慢等。本文总结了陕西省多年科技扶贫的实践经验,为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发挥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提出了建议。
一、科技助力扶贫的实践经验
1、科技示范(基地)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在科技扶贫过程中,陕西省结合地区产业特点,探索出以科技示范(基地)户建设为突破点,“示范(基地)户+科技+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科技示范(基地)户的辐射带动,改变落后的生产观念,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提升管理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同样也实现了科技项目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按照“找得准、攻得破、用得上”“长短结合”的原则选择项目,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并重的原则发展多种产业,以有发展积极性、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原则培植科技示范(基地)户,带动贫困户发展,实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使得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
2、基层农技人员、组织作用充分发挥 农业产业的提升、技术的推广离不开农技人员扎根基层的服务。陕西省结合现有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三区人才”“大荔模式”及“专家大院”等农技服务形式,依托派出单位的成果、技术、项目、人才等资源优势,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开展科技服务。在保证人员编制、福利待遇不变的基础上,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项目支持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和技术服务等形式入股,开展农村创业,活跃农村创业氛围;同时也为贫困地区培养了既兼顾实用型基层农业技术又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发挥基层科技人员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在农业生产过程、关键技术环节等方面开展技术培训,促进创业和技术服务向研发、生产、加工、检测、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延伸覆盖,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3、科技扶贫模式不断创新 近年来,陕西积极创新科技扶贫方式,取得了积极效果。“大荔模式”将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采取县、乡、村三级网络,建立了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副双流通、政府企业双推动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农超对接、资金互助四大平台,形成“技企结合,技物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在秦巴山区,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围绕示范村的优势主导产业,开展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基地”的科技扶贫示范模式,促进了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教资源优势,将实验室、试验田搬至产业发展核心区,创新试验示范站的科技扶贫新模式,简称“试验站模式”。“试验站模式”既实现完成科研项目与解决生产难题相统一,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又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步伐,确保科研工作更加接地气,科研成果农业生产用得上。科技扶贫模式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培育产供销纵向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横向机制,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助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4、科技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近年来,陕西省依托农业专业院校及科研院所、市县科技培训力量,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围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健全县、镇、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加强集中连片建设以科技扶贫示范村为核心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点面结合的科技扶贫示范体系,有效提升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
5、科技项目向片区倾斜力度不断增加 在科技扶贫过程中,陕西省充分发挥科技项目实施中的服务、指导和监督职能,把科技扶贫政策、措施及项目资金全部用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上。通过科技扶贫绿色通道、富民强县、科技惠民、农业科技园区等多项计划,在农业、工业、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不断加大科技项目向片区倾斜力度,加大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支持力度。对于片区重点扶贫县,从中小企业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多方面给予项目倾斜支持,推动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提档升级。
二、发挥科技扶贫长效机制建议
1、因地制宜培育现代农业产业 因地制宜就是要求发展中不仅仅考虑地理、自然的条件,更要瞄准科技发展的前沿,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在项目选择上,不盲目跟风,不追求规模,长期发展项目与短期见效的项目相结合,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路凯凯在文中提出,地区农业发展必须突破单一的原始特色发展模式同时建构现代化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内化为因地制宜发展的必经之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农庭农场,提高贫困户的市场判断能力和产业决策能力。
2、发挥电子商务优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以销售农特产品、特色旅游、宣传介绍、招商引资为内容的农村电子商务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拉近了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农村电子商务发挥了方便快捷的优势,拉近市场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产品的快速销售,实现了产品到商品的蜕变。这就要求实现“软硬件”的同步提升,必须加快贫困地区的网络配套、构建地区电子商务体系,同时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做好正确的引导、做好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健全物流网络、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进而使电子商务在科技扶贫中发挥出独特作用。
3、完善扶贫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科学的扶贫考核评价体系,保证科技扶贫帮扶的持久性和长效性的发挥。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解决整体性、彻底性脱贫问题,在解决水电路讯等影响当下发展的矛盾问题的基础上,必须注重乡土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科技在农村的推广。技术的接受、成果的转化、观念的变化关键在于人。没有人才的支持、知识的积累、观念的更新,就不可能有科技在农村的落地。因而在脱贫成果评价方面,在短期综合评价的同时兼顾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群众参与程度等长期指标。
三、结语
根据各个国家的扶贫治贫经验,科技扶贫是众多扶贫模式中较为高效的机制,在我国扶贫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农业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将占据重要位置。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具有规模化程度低、投资时间长、比较效益低下、科技含量不高等特点,只有提升农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建立科技扶贫长效工作机制,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科技为主,扶智为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