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重要期,陕西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的紧迫感和主动性,把摆脱贫困作为推动追赶超越的重要发力点,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积极探索实践出适合陕西地区的精准脱贫模式,为陕西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从陕西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既有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入手,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产业扶贫等维度剖析了大数据技术驱动精准扶贫三种耦合性运行机制,即基于精准识别中的比对分析机制、精准帮扶中的供需匹配机制以及产业扶贫中的产业选择机制三大耦合机制,尝试通过大数据构建陕西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对脱贫攻坚中贫困问题的研究,尤其是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善路径。
一、陕西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科技扶贫是国家科委于1986年提出并组织实施的一项在农村进行的重要的反贫困战略举措,是我国政府开发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科协作为党委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不论是政府层面还是受众层面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均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
当前陕西省科技扶贫面临的问题与不足主要包括科技扶贫推行的主体及实施手段与措施、现实物质条件、相关资源配置三部分。具体表现为:各级政府及帮扶对象之间的“道德风险”难题、社会公众与帮扶对象之间的扶贫“供需脱节”难题、多主体不协同产生的“碎片化扶贫”问题。本文通过走访陕北、陕南以及关中三个地区,以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广泛调研,整理各个扶贫报告和统计数据,总结陕西省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数据技术助力精准扶贫的耦合长效机制。
二、构建大数据技术与精准扶贫的耦合长效机制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共服务,精准扶贫涉及“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环节,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供需脱节”和“碎片化扶贫”三大难题,要重点建设相关服务板块。一是建设“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板块,克服“道德风险”难题。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汇集和整合分散的社会扶贫资源,满足分散的个性化扶贫服务需求,提升扶贫匹配效率,克服扶贫“供需脱节”难题。三是着力建设“资源整合转化”板块。变“碎片化扶贫”为“系统化扶贫”“统筹扶贫”,避免扶贫资源的浪费,提高扶贫效率和成效,有效破解“碎片化扶贫”难题。
(1)建立数据对比机制实现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识别结果直接影响着精准扶贫成效。由于国家理论标准与县域实践操作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分离,造成了我国扶贫领域出现的案件大多发生在识别环节。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数据对比机制实现精准识别。
首先,科学划分扶贫比对数据。构建数据比对耦合机制,将扶贫数据划分为两类,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搭建政府职能部门数据云平台,通过贫困户的身份证号码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编号等进行调用,将源数据与法定数据进行一一自动比对,不一致的贫困户数据予以剔除,从而实现对脱贫户、返贫户以及新增贫困户的识别,由主观性较强的人工驱动向客观性较强的数据驱动转变。
其次,分类分层识别扶贫对象。基于大数据多维聚类及关联分析技术,对扶贫对象特征变量的自动提取,针对不同致贫主因,采用扶贫对象生计监测、多部门数据集成、社会网络挖掘等方式,根据扶贫对象贫困成因,从因病残致贫、因学致贫、无产业基础和收入来源等方面,结合扶贫对象基质的差异性分析,从家庭人口质量、农业生产资料、融入社会能力、人均净收入等多方面,对扶贫对象进行分级分类,建立扶贫对象多维度、多尺度贫困识别与贫困测度机制。
最后,瞄准精准识别对象。根据各地采用的精准识别方法,把扶贫对象、贫困类型、贫困规模等第一手资料录入扶贫信息系统,建立起基本的扶贫信息大数据库,然后将大数据平台与工商、公安、银行等行业部门的数据库实现对接,整合分散在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碎片化信息。通过数据的交换分析,实现对贫困户的线上比对审计,进而对贫困户信息进行分类、聚类、关联规则的分析,形成最真实的贫困数据库。
(2)建立供需匹配机制实现精准帮扶
贫困治理演变成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结,深度嵌入,不单是一种政府强制输入的政治行动和提升经济收入的经济活动,更是一种嵌入在贫困地域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行动。为实现精准帮扶我们需要建立多主体的供需匹配机制。
首先,构建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吸纳多主体参与。构建供需匹配耦合机制可以通过在大数据云平台上发布扶贫供需信息,帮助企业、社会组织、公众来了解贫困户的基本特征、行为习惯、需求偏好等,消除帮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实现扶贫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供需匹配,实现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并实时跟踪帮扶效果。另外,在精准扶贫大数据云平台植入贫困户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方便建立贫困户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系,实现贫困户与扶贫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
其次,地方因地制宜构建特色发展模式。基于双边市场理念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贫困人口”互动激励机制,关注扶贫行为供需对接与扶贫服务的市场购买,设计扶贫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推进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有效对接。聚焦扶贫对象需求,按需定供,完善并创新地区扶贫发展模式,改变区域单一扶贫模式导向,探索特色产业链式扶贫新机制,实施“组合式”发展扶持模式,有效对接多维致贫因素。
最后,动态监测扶贫项目助力供需平衡。分析扶贫方案序列下主要控制变量变动对扶贫对象贫困现象演化过程(包括脱贫时间、经济成本、脱贫概率等)的影响及其对脱贫目标达成的敏感度,进一步通过对所有备选扶贫方案序列下扶贫对象贫困现象演化的综合评估,识别出可行的扶贫方案序列,并根据其绩效进行排序,从而形成“致贫主因—帮扶内容—帮扶成效”的关联规则挖掘。通过大数据技术结对、帮扶项目进行监测落实情况,关联显示帮扶的人或单位等相关信息,对责任链、任务链进行监控,紧密跟踪帮扶措施的落实情况。
(3)建立产业选择机制实现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涉及基础设施、资源禀赋、金融支持、政策配套、利益机制以及市场风险等要素的系统工程,因其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性扶贫的根本措施。因此,实现产业扶贫我们需要建立产业选择机制。
首先,搭建农业市场数据云平台。综合考虑基础设施、利益机制、市场需求等因素,搭建种植业生产、养殖业生产的农业生产数据以及包括市场供求信息、价格行情、生产资料市场供需信息、价格变动、流通市场等方面的农业市场数据云平台。融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打造农业生产从源头到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共享经济圈。同时在农业市场数据云平台植入了农贷支持系统、扶贫结对、远程支教、农业集市等手段,实现扶贫信息共享、农事生产全程可追溯。
其次,构建面向社会公众的扶贫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应该在产业精准扶贫中起主导作用,整合开发现有扶贫资源,通过制定规划、安排资金、提供服务等方式,构建面向社会公众的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信息查询、投诉举报、信息互动等服务。在地方实践中,一是政府需要明确规划并实现精准考核,在引领、保障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确保产业精准到户的扎实推进;二是资金扶持和监管精准,对贫困户,按不同产业项目和种植面积提供不同额度贴息贷款和产业奖补资金,对产业项目进行监管,同时做好土地流转和完善基础设施等基础服务。
最后,企业积极参与产业精准扶贫建立联结机制。企业应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和其具备的运行平台、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经营产业,通过合同或订单形式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过程中采取统一培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的形式并确定最低收购价和各方分红比例。切实解决贫困人口发展产业经常遇到的市场、资金、技术方面的问题,完善了利益联结机制。
三、结束语
脱贫攻坚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与科技扶贫,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未来,只要我们立下愚公移山志,把责任扛上肩,凝聚强大合力,就一定能助力美丽的陕西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