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后想当一名科学家。”这是无数孩子的梦想。对于山区农村的孩子而言,这个梦想显得格外遥远。他们的生活中没有科技馆、少年宫,那些神奇科技展和奥妙无穷的科学实验只出现在课本里、电视上。于是,他们比城里孩子多了一份愿望:想和美丽的科学靠得更近些、再近些。
商洛市地处秦岭南麓,是全国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地理位置的偏远、科教资源的缺乏、家庭经济的贫困,无不阻碍了当地少年学子与现代科学知识的“亲密”接触。为此,作为商洛市唯一的省属本科高校,商洛学院践行教育为本的初心使命,夯实服务地方的责任担当,在省、市科协的支持下,积极创新科普工作,将“科普大篷车”驶入秦岭镇村,让“科普流动课堂”开在山区,把“乡村流动科技馆”搬到了求知若渴的孩子们面前。用丰富多彩的科普宣教活动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弘扬科技强国精神、增添课程学习趣味,不仅使山区学生深入体验了科学魅力,更坚定了他们爱国报国的理想信念。
2019年以来,该校在商洛学院党委书记龙治刚、副校长王新军等领导的带领下,在商洛市丹凤县蔡川镇九年制学校、丹凤县庾岭镇庾岭中学、丹凤县武关镇北赵川九年制学校、楼子村完全小学等十余所山区学校大力开展“流动科技馆”系列专题科普活动,让高校专业教师组成科普使者服务团深入基层,将无人机、机器人、航模、科技制作、生物标本、趣味实验等乡村校园难得一见的科普展演带入贫困镇(乡)、村,使1500余名山区中、小学生受益,打开了地方科普教育的新局面,形成了高校教育扶贫的新亮点。
科普仪器大展示科学实验求真理
在商洛市科协“科普大篷车”的支持下,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配备了20件有关力学、光学、数学、电磁技术等适用于中小学生实践操作的科普仪器和24个科普知识智能3D展板,可以深入偏远山区学校,实现即时展演。其中,由“电磁炮”“循迹小车”“仿生机器人”“激光雕刻机”等30余件商洛学院学生学科竞赛获奖作品构成“流动科技馆”常设科普展览,贴近时代、趣味性高、互动感强,受到了乡镇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
由该校“陕西省科学实验展演大赛”获奖教师现场示范的“昆虫‘琥珀’标本制作”“掌上火焰”“滴水成冰”等科学实验和由该校荣获“陕西省科普使者”专业教师带去的“气象科普知识”“美丽化学”“争做小小消防员”等科普知识讲解,贴近生活、寓教于乐,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社会责任,也受到观展师生的一致好评。
科学思维启真知科学精神代代传
商洛学院在武关镇楼子小学建立了“启智实验室”,不仅把科技创新作品带到乡村,更将“科技馆”办到了乡村,使“科普流动课堂”多了一处坚固的讲台。山区学子不但能近距离参观科技展品,还可以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完成颇有新意的“小制作”和“小发明”,对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都发挥出了积极作用。
通过“流动科技馆”牵线搭桥,商洛学院11名大学生与丹凤县北川九年级学校30名小学生组成了6个“结对兴趣小组”,在传递科普知识的同时传递科学思考方法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该校袁训锋博士在“科普流动课堂”上向学生悉心讲解演示自己指导的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项目——“兴农之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中小学生用科技改变生活、以知识振兴乡村,使学生们深受启发。此外,该校还通过各种形式筹集资金,先后为各山区中小学的贫困学生捐助科学仪器、航空模型、科普图书、书包文具等价值3万余元的学习物资,帮他们拉齐人生起跑线,使他们倍感鼓舞。
科普线上不断档科学理念抗疫情
2020年,根据中央及地方疫情防控要求,商洛学院创新开展“流动科技馆”的“空中科普”模式,迅速建立“空中科技馆”,先后推出生物、物理、电子、航模等系列在线课程,在丹凤县武关镇楼子村小学、山阳县色河铺镇元子街村小学等5所乡镇中小学开展线上科普活动,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扶贫新途径。同时,该院组织以优秀教师为主力的科普工作团队,在深入了解山区中小学生知识需求的基础上,一对一定制线上科普活动方案,并充分发挥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的作用,开展互动式授课并做好课后答疑,有力推动了“停课不停学”和“科普不断线”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商洛学院“流动科技馆”用科学之光点亮了山区学子的科学梦,对引导全市广大青少年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创新精神、增进脱贫意志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今后,该校还将在商洛市六县二区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该项活动,进一步缓解秦岭山区基础教育领域科普资源相对匮乏的局面,促使乡村学校与高等学校之间的沟通联系更加紧密,为提升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品质和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提供更大支持,为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作出更多贡献。
商洛学院 王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