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切实造就科学普及高层次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一体两翼”中的重要“一翼”,不仅引导公众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抵制愚昧迷信,更重要的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民生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文化建设、增强全民族的创新自信和文化自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动陕西省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既要抓好科普设施建设“硬基础”,更要抓好科普人才队伍“软基础”。在两翼齐飞战略以及推动公众科学素养提高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普人才培养工作,造就一批引领科普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高层次科普人才,已成为陕西省高质量发展以及如何从科技大省走向科技强省迫切需要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陕西省共有科普人员6.95万人,比2018年增长7%,平均每万人拥有18个科普人员。其中科普专职人员0.95万人,科普兼职人员6万人,中级职称或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普人员3.68万人,占总数53.03%,注册志愿者年度增长率51.32%,高达3.21万人。在科普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根据最新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0.13%,较2015年的5.51%大幅提升,实现了到2020年陕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或超过10%的目标。但是应清醒地看到,10%只是创新型国家对公民素质要求的最低门槛,公民科学素养提高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科普资源供给与科普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陕西省是教育大省,高等院校数量较多,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而高等院校具有科技人员集聚、科研机构密集、科技资源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优势,是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力量。围绕这些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高校科普人才体系建设工作:
  第一,以院士工作站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一批院士和科学家为主的首席科普专家领军人才。虽然首席科普专家人数占比较少,但是作为引领、推动、创新科普工作,服务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高层次科普人才,具有科学权威效应和示范引领效应。首先,作为科技的优秀代表,领军人才群体知识积累系统而广博,科学理念成熟而严谨,科学素养全面而深厚,在学术上拥有权威性,在社会上具有知名度,能够在科普中产生巨大的带动、凝聚和辐射效应,尤其能在高端科研科普化和重大科技热点事件科普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包括院士等在内的科学家是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他们都是某一领域的一面旗帜,具有很强的队伍凝聚力、学术影响力和人格号召力,领军人才群体的参与将产生示范引领效应,既能吸引年轻人加入到科研行列中,同样可以传递科普理念,让“做科普也是做科研”的理念和社会责任感更加深入人心,动员更多人参与到科普工作中,对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产生倍增效应。
  第二,以陕西省公民科学素质发展联盟为中心,全省54个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研究与教育平台联合,依托高校科协,汇聚和培育一批科普专家骨干人才。高校科协及相关研究教育平台具有汇聚科普人才和培训科普人才的双重使命。一方面,发展联盟在汇聚科普人才过程中,要秉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在职和离退休并重的原则。不仅要有学科融合的大科普观,而且要发挥各级科普组织、科技社团的组织动员作用,吸引离退休科技人员尤其是老专家、老教授积极参加科普活动。鼓励科普专家立足本学科、本行业、本领域,积极投身科普创作,广泛开展科学传播,推动拓展学科和行业科普工作,在推动科普由知识层面传播提高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层面的传播,满足群众的科普需求,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另一方面,科普人才培训是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研究教育平台,尤其是科普中国共建基地和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教育培训中心担负起培训科普人才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现有科普教育基地平台资源,积极开发科普导师能力,提升专题课程,建立科普导师培训常态化机制,促进科普导师培训的规范化、职业化;构建科普人才培训体系,形成具有明确培养目标的科学课程,培训多学科、多层次的科普人才队伍。
  第三,以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协会为依托,积极储备青年科普人才。大学生具有科普知识的接受者和科普知识传播者的双重属性。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的科普力量和志愿服务力量,是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对于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等都有积极作用。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在专业指导、人员数量、实践热情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社会对高校科普志愿服务队伍的重视程度高,均持有尊重和赞赏的态度。激发大学生对科普志愿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团结和培养一批思想活跃、有科普热情的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不仅有利于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现自身专业知识的欠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公共科学素养,也有利于触动他们更加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热情和青春力量。引导青年科普人才资源逐级下沉,尤其鼓励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所学反哺家乡,提升农村公众科学生产生活内生动力,将科普知识直接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村群众手里,打通科学传播和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
  科普人才建设作为科普工作中的“领头雁”,是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键性基础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发挥陕西省高校集聚优势,夯实科普人才建设,进一步壮大“首席科普领军人才-科普专家骨干人才-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青年人才”三位一体的高校科普人才队伍,开创陕西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陕西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项目(2020PSL033)成果要报
 □ 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余 姗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