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舆情应对与治理问题,是在特殊困难情况下对党和政府的严峻考验。在2019至2020年之交武汉发生新冠疫情(COVID-19)时,由于疫情爆发初期准备工作不足,广大群众在没有得到救助或救助不及时的情况下,产生了强烈的抱怨和埋怨情绪,个别不法分子利用这个时机形成了“风暴式”的舆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时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他还专门指示: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运用科普知识干预不良舆情正是提高这种应对能力的体现。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不良舆情的问题本质 网络舆情的传播是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从心理学角度看,从众心理、情感表达心理、投射心理是学者对于网络谣言传播中网络受众拥有的心理的普遍认同。网民的参与性、猎奇性、匿名性、个性化等心理,使网络谣言得以大肆传播。课题组编制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科普知识对不良舆情的干预研究调查问卷》调查了230位被试者,回收有效问卷217份,问卷有效率94.3%。结果表明,新冠传播期间,70.04%的网民看到许多未经证实的信息传播,90.78%的网民认为未经证实的信息广泛传播对社会有害,主要危害有:混淆事实,迷惑大众;容易引起社会恐慌,被个别对社会不满的人利用;传播社会负能量等。究其原因,传播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是因为看到有人因病死亡严重恐惧;别人转发,没有多考虑,我也转发;看到很多人因病去世,为他们难过,所以要转发;当时感到有关部门工作不到位,希望通过舆情批评、抨击他们。当在调查中提出,如果在新冠病毒在国内流行严重的时候听到权威机关,如国家卫建委专家钟南山、李兰娟等人进行讲话后,看到这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后的态度是否会发生转变时,73.27%的网民表示会发生转变。当进一步问及比如国家卫健委的专家权威证明许多网络上的信息是虚假的,你是否还会相信相关网络信息时,65.59%的网民表示不再相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
从科学研究上讲,这次新冠舆情是在社会人际网络上流行性传染病和信息同时进行物理传播时发生的复杂性网络问题,并且病毒传播和信息传播发生了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信息的相互传递和感染在现代自媒体异常活跃和盛行的互联网时代,个体相互感染和影响作用非常迅速,甚至会出现异常强烈的舆情反应。广大网民在各自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意见、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下,带动了以网络为核心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舆情结果,而这些心理上的反应与每一个个体对信息的认知水平、个体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以及个体在舆情发生过程中自身所处的地位和状态密切相关。另外,周围社会的环境又构成了影响整个作用结果的又一个复杂因素,比如国际国内舆论压力的影响,包括许多境外反华势力和个别不法人员借此制造虚假信息大肆进行网络传播(造谣)。因此,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舆情应对与治理问题梳理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信息和病毒在复杂性网络传播的物理性问题;面对信息和舆情,人们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意见、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在复杂外界环境影响下,上述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的问题。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不良舆情的网络分析 为了分析在疫情爆发之后发病人数、疑似病人人数、康复人数和死亡人数各种情形下人们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对于舆情网络传播的影响,我们根据全国卫健委官网的真实数据利用复杂网络经典的SEIR模型模拟了我国疫情爆发初期的情况。SEIR 模型中,将t时刻系统的人分为四类,分别是易感人数S(t)、潜伏者E(t)、感染人数I(t)和康复者人数R(t)。模拟结果表明,在2020年4月16日以后,新增人数确诊人数从未超过30人,并有逐日降低的趋势,这就稳固了全国人民的心理,坚定了抗疫胜利的决心,使得网络谣言失去了持续传播的心理和社会基础。
进而我们利用经典的谣言传播模型模拟了谣言传播中三种态度四类人的动态变化情况。三种态度即欣赏、反对和中立。影响态度转变的最大因素是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也是阻止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将未知个体分为两类:受教育的未知个体和未受教育的未知个体,由于受教育个体具有较强的背景知识、推理能力和辨别能力,当他们听到谣言时,会对谣言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产生质疑,从而对谣言失去兴趣不再传播,而未受教育个体更容易相信并接受不真实的谣言信息,因此科普宣传对于谣言传播的态度意义重大。面临谣言的四类人群即易感人群、犹豫人群、被感染人群和谣言抵抗人群。当广大群众的信心不足时,易感人群会增加,谣言抵抗人群下降;当谣言增加的非常快时,易感人群、犹豫人群以及被感染人群同时增加,抵抗人群迅速下降;当抗击疫情的结果比较令人满意时,谣言抵抗人群迅速增加,被感染人群、易感人群和犹豫人情急速下降。总之,新增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是抗疫信心的主要来源,所以,采取科学手段快速宣传实施疫情防控是首要的措施。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科普知识对不良舆情的干预策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谣言的传播具有虚假性、匿名性、非官方性等特点,其实质是一种以信息传播为特征的集群行为,谣言传播往往引发社会不良舆情,牵涉到大规模的人群,其群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意见、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心理学因素的影响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有重大影响。根据本次新冠疫情传播的过程研究,提出以下科普知识对不良舆情的干预策略:
首先,科学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播的关键问题,用科普知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科学正确的防控知识,对于控制疫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泛的科普宣传,有效的防控成果,对于不良舆情的传播会起到极大的遏制作用。
其次,及时通过国家卫健委专家、全国著名学者和一线优秀的医生,进行科普宣传,发布事实真相,占据舆论主动,使那些犹豫和思想动摇的群众,其实获得明确的科普知识,坚定信心,成为不良舆情的抵制者。
再次,对于在重大疫情中的病人和不幸去世的群众,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及处理好善后工作,使他们的家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消除或减轻别的群众的恐惧心理。恐惧心理减弱了,群众就会冷静理性地对待不良舆情。
最后,积极进行科普宣传的同时,加强法制教育,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不良舆情和谣言的传播对社会稳定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后果严重的会被追究法律责任。依法严肃处理那些极少数故意传播谣言危害社会的人,优化外部环境,使社会积极有序而稳定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结 语 利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科普知识干预不良舆情,是一项事关社会安定团结、巩固经济建设成果的重大工作。用科学的态度引导群众,用丰富的科普知识教育群众,引导广大群众理性思维,消除恐惧,积极配合各级政府的抗疫工作至关重要。我国这次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重大成就,给全世界的抗疫工作做出了典范,书写出了科学抗疫的辉煌篇章。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有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忘我工作,有科学的抗疫指导,我国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陕西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计划项目(编号:2020PSL(Y)059) □ 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高立 晁艺泽 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 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