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延安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席建成 刘敏 中国科普研究所 何薇 张超 任磊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一文中讲到“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风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科普工作方面,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敌人压境和反动派封锁的恶劣条件下,提出了科学技术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按照“科学大众化”的要求,深入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在农业生产、卫生防疫、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留下了宝贵经验。
  一、延安时期科普工作的时代背景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从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离开延安,历时13年,称之为延安时期。延安时期的国土空间,在国共合作之前称为陕甘苏区。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为团结抗日,与国民政府达成了统一战线,苏维埃政府于1937年3月正式取消两个政权对立的局面,陕甘苏区改称陕甘宁边区。
  边区的首要问题是2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陕甘宁边区地处黄土高原中北部,平均海拔1000多米,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年平均降雨量在300-500毫米。小农经济的基础在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难以满足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解放前,全边区仅有牛、驴10余万头,羊四、五万只,生产工具仍在使用犁、锄、镢头、镰刀等简单的农具。其次是随时面临着传染病的威胁。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时,陕甘宁边区人口仅150万,而每年因传染病死亡的竟高达80000余人,占比高达5.3%。传染病的产生一方面和不卫生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时也存在敌人故意散播病毒的可能,但更为迫切的是蕴藏在群众头脑中的迷信思想,有病求神不求医。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在题为《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讲演中说:“在150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还有100多万文盲、2000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群众,这些都是尊重脑子里的敌人……我们必须告诉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习惯作斗争。”再次是如何支撑革命战争的需要。延安时期先后经历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区的一切工作和设施都是围绕着争取抗战胜利这一神圣目标服务的。但在当时敌人压境、反动派封锁下,发展工业、农业只能依靠自己,自力更生,用现代科学方法改良畜种,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二、延安时期科普工作的主要经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和革命战争的需求,提出了科学技术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按照“科学大众化”的要求,把最基础的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用新的意识、观念和知识逐渐代替落后的意识、封建迷信思想和旧习惯(武衡,1988)。延安时期,筹备成立了延安自然科学院,建立边区学校、训练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在工业、农业、军事气象、地质等方面都开始有了一些进步,但由于财政情况和军事的需求,科学研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科普工作对生产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延安时期,在边区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采用多种渠道支持科普宣传工作。在应对农业生产和卫生防疫方面,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科学普及的作用是边区政府的主要做法。在《关于培养知识分子与普及群众教育的决议》中写道,“在目前边区情况下,群众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扫除广大成人与失学儿童的文盲,提高其文化与政治觉悟。群众目前迫切需要的是起码的读、写、算能力,而成为群众生活中最大问题的生产与卫生两项知识,则应构成读、写、算的主要内容,群众教育的形式,也应适合于边区环境。”
  其次,科技工作者是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延安时期,科技人员将自己的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群众当中开展科普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农业生产方面,科技人员不仅运用科技知识开展选育优良品种、研究栽培技术、发展水利建设、防止病虫害等,还积极将农、林、牧科学知识普及推广到百姓中去,为发展农业生产做贡献。边区农业发展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了“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科学技术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
  再次,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科普宣传。延安时期,边区政府动员一切力量,全员参与科普工作。不仅利用报刊专栏、杂志文章、宣传画普及科学知识,而且组织专门人员通过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发行科普专刊开展科普工作,并积极进行口头宣传和普及教育。1942年,因友邻地区发生鼠疫,边区成立了防疫委员会。为了抗击疫情,一方面,《解放日报》开辟卫生专栏,边区政府卫生处发行《边区卫生》小报,军委总卫生部刊行《国防卫生》杂志,进行广泛的卫生和防疫宣传活动;另一方面,在机关学校和农村开展卫生调查,举办边区卫生展览,开展反“巫神”斗争,改善边区人民对医疗卫生的认识,有效阻断了鼠疫的传播和蔓延。
  三、延安时期科普工作对当代的启示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今天,我国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与延安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总体上进入了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但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公民科学素质发展仍不平衡,科学普及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而,延安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历史经验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总结,以服务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进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提升政府对科学普及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社会营造全民科普的共识和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升政府对科学普及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将科学普及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推动,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深入贯穿落实“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指示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在制度和政策上做好配套和支持工作,为科普工作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营造全民科普的共识和氛围,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第二,科普工作要面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延安时期,《关于培养知识分子与普及群众教育的决议》中提到,“科普宣传为生产建设服务、为提高人民的文化卫生水平服务,为国防建设及科技政策服务。”科学普及工作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面向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才能焕发出持续的生命力。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科学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公众了解不同防疫策略背后的科学原理,公众也就更为积极地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抗击疫情的实践使得国际科技共同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对于增强科学抗疫能力、应对危机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构建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美国学者约翰·伯纳姆在《科学是如何败给迷信的》一书中揭示了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19世纪末期和整个20世纪是美国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但在同一时期,美国人民群众的科学信仰却逐渐为消费文化掩盖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导致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所击败。”科学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科学普及程度的提高。在市场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科技工作者在科普领域的退出将导致科普知识供给不足。随之,伪科学便伴随着广告在各种媒体中广泛传播,对科学的普及带来了进一步的挑战。构建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的激励机制,将大大地增强科普知识的供给,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陕西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PSL06】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