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对策研究
  一、概述
  (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作用

  《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管理办法(实行)》提出科普公共服务的科普作品、科普产品和科普信息等科普知识载体,如图片、挂图、图书和期刊、音像制品、动漫作品、科普报告、平面展览、展品、活动资源包、数字化科普资源等。
  《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提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就是要树立社会化“大科普”意识,探索建立科普基础设施资源共享模式和机制,搭建科普基础设施服务平台,营造全社会科普资源开放共享的环境,推进科普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明确提出“科普是一项公益事业,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发展科普事业与完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相辅相成,因此,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完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可以充分整合、科学利用社会科普资源,调动和组织各个方面的社会科普力量,包括政府部门、科技团队、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社会公众,推动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开展,提高科普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开发成本,提高科普服务水平,不断放大科普工作的效应,提升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科普社会化的根本需要,更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2、在科普资源拥有主体之间建立共建共享,加强主体间合作、协作与协调。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优化创新一切社会资源环境,转化科技成果,将其转换为科普资源,成立“科普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科普资源的巨大需要,以最大化地实现科普场馆建设运营的社会效益。
  3、建立完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共建共享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领导干部共享共建能力,树立服务理念,提升领导干部沟通能力。同时,建立科普资源共享时,需建立互信互助的组织文化,解决不同机构之间各自为政、分散决策的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和组织的集成,最终达到科普组织上的协调统一,对提升领导干部创新思路和工作方法、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目前,我国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概念提出时间短,一方面科技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制约了科普资源共建水平,降低了科普资源共享共用效率,还影响了优秀科普工作人才得凝聚和培养;另一方面,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大批拥有先进技术及丰富资源的科技馆、科学团体、科研院校、高等院校在资源共享方面投入不足,热情不高,造成了大量资源、设备闲置,造成极大的浪费。运用互联网、多媒体传播科普资源的新型科普活动又由于经费短缺、人才匮乏、技术限制等原因迟迟不能开展,造成共建共享渠道单一、效果不理想等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收集材料。通过文献检索和资料收集,借鉴国内外现有成功经验,结合现阶段科普工作发展现状,探讨并构建适合我们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2、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考察。收集材料、设计调查问卷,以科协体系、博物馆体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要走访对象,面向整个社会具有代表性的各领域发放调查问卷,对现行共享机制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进行调查。
  3、筛选、分析问卷调查并得出结论。筛选有用的问卷调查,根据系统理论的思想,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分析影响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影响因素,确定改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影响因子。
  四、研究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对策
  针对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优化科普资源。现代科普资源的显著特点是:总量大、种类繁多且分布不均,涉及多部门,且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如何从全社会的角度整合和科学利用社会科普资源,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构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集成整合、协调管理的机制,充分利用开放的观点和“科普共同体”的思路,积极调动和组织各个方面的社会科普力量,推动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开展,优化科普资源,不断放大科普工作的社会效应。
  2、成立科普工作共同体。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能否高效运转,核心在于是否拥有一支一流的人才创作团队。目前我国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特别是拥有丰富科普资源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科普工作者不愿或者不能通过各种方式共建共享科普资源,造成了科普资源大量闲置、浪费的局面。因此,要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充足的开发、集成、转化、维护经费,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成立科普工作共同体,充分调动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技中介组织的科普工作者、科技教师、专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参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积极性。我们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新生力量,大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这一优势,可以通过开展专题研究或合作研究,使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能够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我们将借该课题研究机会,初步探索我省科普资源底细,为成立资源共建共享的“科普共同体”提供思路和方法。
  3、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如今的“大科普”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科、教、文、卫、广电、农业、旅游等多部门,以及部级、局司级、处级等多级别之间的合作,如何有效构建“科普共同体”,转变以往沟通不畅的局面,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只有形成联盟,才能有效地培养科普部门与其它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意识。只有在联盟内,除保留联盟纵向沟通交流渠道外,还要建立联盟成员间水平方向的发横向沟通渠道,通过两种沟通渠道的协调配合,保证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科普信息的及时传递、科普工作的定期交流以及科普重大计划的协商合作。同时,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会议交流,加强彼此沟通,通过整合社会各种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的优势,提高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内部协调。进一步指导科技馆建设,为社会各界了解并支持科普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研究依据。

陕西科学技术馆 王晓东 党俊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