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陕西省科普组织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科普人才是在一定领域具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并通过特定的方式、途径、方法向广大群众进行传播与普及这些知识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于提高国家公民整体科学素质、促进科普事业发展、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科普组织人才队伍是我国科普工作创新发展与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本研究以陕西省科普组织人才队伍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一手数据与二手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科普组织人才队伍的现状,针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陕西省科普组织人才队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人才缺口严重 专职人才稀缺
  根据陕西省科技厅发布的全省科普统计数据,2017年全省共有科普人员7.16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0.98万人,科普兼职人员6.18万人,科普讲解人员1.25万人,科普创作人员684人。
  由此可见,在队伍构成方面,陕西省科普人员队伍专兼职结合、类型全面,基本包括了当前我国科普人员的所有类型;从人员具体的分布来看,兼职人员所占比重最高,专职人员所占比重较低,创作人员缺乏。
  科普人才分布不均
  根据陕西省科普统计分析报告,西安、汉中、延安的科普人员最多,占全省科普人员总数的48.64%;其次,咸阳、渭南的科普人员约有2万人;最后,其他5个地级市科普人员占全省的科普人员总数的30%。
  由此可见,陕西省科普人才存在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可能会导致这些区域科普工作的发展不平衡。
  培养机制和模式不健全
  目前,陕西省培养科普人才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通过在高校设置科学技术、科学传播相关专业培养科普专业人才。
  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数据,陕西省共有4所高校设置科学技术哲学专业,3所高校设置科学技术史专业、3所高校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招收研究生。
  由此可见,陕西省开设培养科普专业人才的高校数量较少,而且这些专业每年招收研究生的数量有限。
  此外,在培养环节也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导致高校培养的科普专业人才难以快速满足科普工作开展的需求。
  第二、通过参加在职学习培养科普人才。
  虽然目前针对科普工作人员提供在职学习、培训的途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由于他们日常工作繁忙,单位培养经费有限,导致只有少部分工作人员能够参加培训。此外,当前培训的内容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不够系统、深入,参加培训后的实际收获有限,影响到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以及培训的效果。
  科普工作人员感知的程序公平、组织认同感不高
  以陕西省科普工作人员为调研对象,以便利抽样的方式在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安康、榆林、延安等地区进行调研,共发放300份调研问卷,回收235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为63.33%。
  调查问卷主要测量了科普工作人员感知的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工作满意度、组织认同感、组织公民行为等。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9.35%的受访者认为程序公平,28.72%的受访者认为程序基本公平;21.26%的受访者的组织认同感高,34.68%的受访者的组织认同感较高。
  由此可见,陕西省科普工作人员感知的程序公平、组织认同感不高。
  陕西省科普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结合陕西省高校的学科优势,在理学、农学、工学、医学、财经等方面设置科学传播学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适度增加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
  此外,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增加社会实践的学分,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等组织的联系,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并为研究生在科普组织进行实习提供机会。
  其次,各级科普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长期、系统的在职培训方案,购买相关的网络课程、电子资料库,并与不同区域的科普组织建立联盟关系实现电子资源共享,不仅丰富了科普工作人员学习的内容,而且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时间的困难,同时也解决了经费有限的问题。
  构建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科普人员队伍
  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等科普组织牵头,将高校、企业、以及科学研究所(院)的科研工作人员发动起来,组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兼职科普人员队伍。
  科普兼职队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他们在缺乏科普人才的区域进行科普工作,并根据区域的自然资源特点与兼职科普人员的优势相结合,建立点对点的合作方式开展科普工作,同时提高当地基层科普人才队伍的水平。
  提高科普组织分配程序与结果的透明性,完善组织制度
  科普组织在制定、实施奖励制度、分配制度、考评制度以晋升制度时,应当提高科普工作人员的参与性,注重员工绩效与薪酬匹配程度,增加了决策的透明性、公开性、公正性,有助于提高了他们对于科普组织分配公平、程序公平的感知,增强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与组织认同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他们表现出有利于所在科普机构的组织公民行为。
  

□ 西安财经大学 王勇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