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是由暴雨、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
发生在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洪水,特别是特大洪水,主要是由暴雨形成。这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相关。中国东部地区位于东亚夏季风水汽主输送带上,夏季的暖湿气流在到达中纬度地区时,会与中高纬度的冷空气产生相互作用,并形成持续而强烈的季风降水。
古人的治水智慧
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只能“择丘陵而处之”避免洪水的威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不与水争地”的理念,在大河两旁不设堤防,在河畔低洼地区筑堤成泽,通过预留一定的洪泛区,来减少洪水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西汉时,也有人主张让河流改道来消除洪水灾患。但受限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足,以及缺少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能力,这些意见并未成为治水的主流。尽管受限于时代背景,这些意见未被采纳,但这与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小流域治理与地方性水土保持措施的理念相符。
此外,古人还尝试对水流进行“分洪”来削减单个河道中的水流规模,并结合“用洪”的理念来将洪水变危为宝,以达到减少洪灾,灌溉农业的效果。其中,都江堰结合了“分水而治”“借洪灌溉”“飞沙溢流”等先进理念,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之一,是防洪治河的典型案例。
与时俱进的新中国水利建设
为了传承五千年的“治水”理想,1949年后,我国也开启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过程,截止1978年,我国拥有高于30m的大坝增加至3651座,并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工程技术差距。
二十一世纪以来,以二滩、三峡、南水北调工程、小湾、糯扎渡等特大水利工程的建成为标准,我国的巨型工程在功能性与安全性方面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截至2014年,中国建成各类水库9.8万多座,超30m高的大坝6539座,占世界总数的43%。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库大坝数量最多、农田灌溉面积最大、水电总装机容量最大、调水工程里程最长的国家。
与古人不同的是,我国当代的治水措施堪称“软硬兼施”。在大规模建设水利措施之外,我国采用了全球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以水定城、以水定产、水权交易市场等措施,来保障水资源的精准分配。此外,我国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力求通过生态治理来从根源上解决水污染与水土流失的问题。
或许,因为自然规律,我们无法做到彻底不让洪水发生,但随着人们对洪水治理技术和理念的升级,未来,我们能将损失不断降低到最小。
(姚 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