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科普资源建设是水利科普的基础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水利建设事关民生,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学习水文化、水利精神,了解水利发展新成就,提高节水、爱水意识等是水利科普建设的目标所在。水利工程科普资源信息化借助现代化信息传播方式,让更多公众能够便捷地获取信息,了解陕西水利建设情况,对陕西水利建设进行公众科普,从而提升陕西水利事业建设成果影响力。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资源理论总储藏量为1438.46万千瓦,可开发装机为666.66万千瓦,其中小水电为179.33万千瓦。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水量相对丰富,并在下游形成了广大的关中平原。由于秦汉隋唐这些强盛王朝的都城设在关中,故古代关中平原的水利建设兴旺发达,有大小中型引水灌溉工程与井灌,尤其是几乎持续两千年以上的引泾灌溉工程在北方首屈一指,而且漕运与都市用水视野也独具特色。近代关中八惠的建设,也走在了中国现代水利的前列。随着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对水资源需求的加大,关中地区也相继建设了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充分展示着现代水利建设新成就。
为展示陕西水利发展成就,也诞生了陕西水利博物馆、水利风景区等一批水利科普基地,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受众范围有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对各个领域的整合,在科普领域,也迎来“互联网+”模式,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知识渠道已然呈现新的变化。根据数字科技馆网上公众调查,网络科普正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青睐,为此,本项目将试图从互联网视角出发,以陕西省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科普资源为对象,去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工具及平台去进行科普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从而对陕西水利建设事业进行公众科普,提升陕西水利事业建设成果的影响力。
项目承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陕西省唯一一所设有水利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为水利行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水利人才。水利类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实训条件完善,与中水十五局、葛洲坝工程局、中水三局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院为该项目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和人力资源,学院科研推广处加强对项目实施的有效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制,按照年初审查计划、中期进行检查、年终进行总结等有效手段强化对项目的管理。
项目负责人多年来从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全国水利职教名师。兼任陕西省农业厅科技推广成果奖评委库专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咸阳广誉建设监理公司监理工程师。主持和参与部省级教改课题6项。主持和参与省级科研项目4项目,获实用专利技术一项。先后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8篇,其中核心6篇。主参编专业类教材6门,其中2门为水利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学术研究水平较高。
项目组成员均为水利类专业毕业,教研室骨干教师,熟悉水利工程的相关设计、施工,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团队成员累计承担省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三义寨灌区作物需水量研究”获2016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校级科研项目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行业教学成果奖2项;院级教学成果奖1项。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2篇SCI,核心9篇。项目团队年轻化,团队成员均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一、通过阅读文献,了解陕西水利发展史,摸清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情况,设计调查走访路线。渭河是流经陕西关中地区的主要河流,其支流众多,分布于关中五市,水量大小差异较大。为方便走访调研及资料搜集,按照关中地区行政区域划分来搜集信息。
二、搜集关中地区80座水库工程介绍及建设资料。根据调查走访的路线,项目组成员利用教学实践、暑期实践锻炼,搜集了宝鸡峡水库、冯家山水库、王家崖水库,泾惠渠渠首枢纽(张家山水库)、西郊水库、羊毛湾水库、亭口水库、石头河水库、黑河金盆水库、桃曲坡水库等10座水库资料;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资料借阅,结合网络资料搜集,整理了80座水库的资料。整理后,分别为西安地区15座,咸阳地区20座,宝鸡地区15座,铜川地区8座,渭南地区10座,陕北、陕南共计12座。经对资料的筛选和完善,共形成了3万字的文本介绍。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通过听取水库管理人员介绍,阅读水库景区解说标识牌、整体平面图标识牌,拍摄水库图片、视频等方式以获取较全面的资料,以便后期文字加工整理。为增加水利工程科普资源的趣味性和人文情怀,在了解水库专业信息(水工建筑物相关参数、水库功能、发电量等)的基础上,尽可能收集水库建设故事,增加可阅读性,以便对受众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故事的收集不尽容易,有些能从管理人员口中得知一二,主要还是借助网络资源(微博、论坛等)获取。如西安市灞桥区杨家沟水库,资料无处查询,经网络搜索,2018年1月14日,西安晚报一篇名为《杨家沟水库追忆》的文章对杨家沟水库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三、将完善的水利科普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个人移动设备的普及,为大众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便捷。二维码是近几年来移动设备上超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又称二维条码,它比传统的条形码能存更多的信息,也能表示更多的数据类型。通过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可以实现信息获取、网站跳转、广告推送、手机电商、防伪溯源、优惠促销、会员管理、手机支付、账号登录等功能。与普通条形码相比,二维码具有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可以把图片、声音、文字、签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容错能力强、可靠性高等优点。为契合公众获取信息知识的新渠道,本次采用二维码技术对水利科普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建成关中地区水利科普二维码和平台词条。
“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为水利科普工作明确了方向和任务。陕西关中水利既有古代水利的智慧,又有近现代水利发展的新成就,是陕西水利科普的良好的素材。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对各个领域的整合,科普领域也迎来了“互联网+”模式,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知识的渠道已然呈现出新的变化。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能契合大众信息知识获取新渠道,利用近年在移动设备上超流行的二维码方式,对水利科普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打破了传统水利科普方式(科普基地、展览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水利科普宣传方式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虽然能较好地满足预期工作要求,但在实际实施中依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水利科普资源建设过程中,若能制作出精美的科普短视频,增加科普资源形式,利用AR虚拟仿真技术,对提高科普宣传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水利工程数量多,制作精良的科普短视频耗费精力巨大,故本次科普资源建设主要以精简的文字介绍为主,能满足科普内容的基本需求。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张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