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西科普的现状与成就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助力我省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省政府颁布实施了《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我省科普工作在组织领导、总体规划、政策保障、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监测评估和制度规定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在《实施方案》指导下,近年来我省的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普工作的政府投入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对比2015年和2017年陕西省科普统计报告,陕西省科普经费筹集资金从2015年的2.79亿元上涨到了2017年的4.21亿元,增幅达到了151%;科普专项资金投入从2015年的1.13亿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2.99亿元,增幅为265%;科技场馆的总数从2015年的20个,增加到了2017年的43个,增长了201%。为充分调动各市区和各部门全民科普工作积极性,确保如实贯彻我省相关文件各项任务目标,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印发了《陕西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考核办法》,并每年通过分组实地调研督查,每年召开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任务,建立完善单位联络员、工作情况通报等制度,加强各成员单位间的沟通与联系。
2、科普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
在《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各市、地政府举办和策划了形式灵活的科普宣传活动。例如,西安市2019年开通了西安北至机场城际铁路的“科学号”科普专列;铜川市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覆盖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韩城市组织成员单位成立了科普讲师团,开展全方位科普服务等。根据省科技厅发布的2017年度全省科普统计数据,2017年,全省科技活动周共举办6040次科普专题活动,共举办3.16万次科普讲座和1364次科普竞赛,开展创新创业培训1764次,开展科技类项目投资路演宣传推介活动326次,举办科技类创新创业大赛261次。
3、积极推进“互联网+科普”
根据《实施方案》,全省在现有的102个科普网站(2017年数据)的基础上,正实施建设科普中国e站651个,涵盖各基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场所、学校、村委会及农技协。已初步建成科普资源管理平台,如“陕西科普”“陕西科技传媒”网站,“陕西科普”“陕西科技传媒”官方微博、微信,“水煮科技”微信公众号,以及宝鸡市建立的全省首个公众科学素质数据库,咸阳市建立的科普e站统一管理中心。
虽然我省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普工作,我省科普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有明显的短板和不足,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科普人才尤其是科创人才的缺乏。2017年陕西科普统计报告显示,全省共有科普人员7.16万人,比2016年减少8765人,降低10.9%。其中,科普专职人员0.98万人,占总数13.67%。科普兼职人员6.18万人,占总数86.33%。共有科普讲解人员1.25万人,比2016年减少1905人,占总数17.47%。共有科普创作人员684人,仅占总数的0.96%。科普人才的缺乏并非我省独有的不足,但却严重制约着我省科普工作的发展。科普人才的缺乏甚至是流失绝不仅仅是偶然的现象,它反映出我省的科普存在着更为深层的问题。
二、我省科普升级路径
要提高我省科普水平和科普成效,切实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战略,需要从我省科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出发,遵从现代信息传播规律和现代科普趋势,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战略的具体指导方针下,结合我省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区位优势,有的放矢,才能切实改善我省的科普模式,提升科普功能。具体建议如下:
1、充分发挥我省教育科研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科普创新共同体建设。
我省是教育大省,然而我省各高校、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对科普的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高,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普工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定期开放实验室、图书馆、派遣少数人员参加专家讲座或访谈类节目等,未能充分发挥广大科研和教育人员的专业优势、知识优势和智能优势。其原因一方面是科研和教育界对科普地位主观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激励和促进广大科研工作者参与科普事业的客观机制缺位。
2、建设合作广泛、资源互享、共同发展的科普共同体。
顾名思义也就是指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共同理想和价值诉求,由相关的专业机构、人士和社会资源组成的合作群体。相较于广泛存在于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中的科研团队以及教学共同体,建构科普共同体的前提是科普机制和文化的创新。改变现有的政府领导、单位协同的科普机制,建设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科普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的科普积极性。改变现有的以科学知识、技能为主的小科普文化,建设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人文社科知识融合为主要内容,由专业人士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大科普文化环境是科普共同体构建和发展的文化保障。
构建和发展科普共同体是充分发挥我省教育科研资源优势,改革我省科普模式、促进我省科普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是改善我省科普人才结构、提升科普队伍素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提高科普功能的必要措施,也是我省改革科普机制、提升科普文化的着力点和发动机。
3、充分结合我省经济文化的区位优势,促进科普产业升级和精准科普的发展。
陕西省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经济文化区位优势,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丝绸之路的起点,我省的枢纽和门户地位十分明显。同时,我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积淀又赋予了我省独特的旅游资源、乡土文化和农副产品,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我省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我省科普产业升级和精准科普的重中之重。如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不仅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科普功能、促进科普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具体措施如:以大秦岭生态旅游度假圈为核心,开发自然科普旅游中心;以丝绸之路风情体验为主,开发人文科普旅游带;以高科企业、军工院所、农科基地、创新中心为主,开发科技旅游线路,建设红色记忆旅游科普区;开发黄河沿线历史自然科普旅游带等。
三、小结
陕西省科普传播兼顾传统和新媒体两种方式,以传统模式为主,并开始尝试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传播方式。科普的成就和瓶颈说明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科普工作队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为只有稳定的、职业化的科普工作队伍,才能将科普工作科学、系统地展开,才能不断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愿景。此外,陕西省还将传统的科技竞赛拓宽到创新创业培训和与其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中,实现科普和科技的融合深化,以及创新创业与科普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