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体验式科普宣传的目的及意义
大学作为知识传播的阵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肩负着科普宣传的重要责任。目前,大学在科普宣传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展品+文字介绍+学术性解说”的方式。虽然传统的科普宣传操作简单,但是存在着形式单一、大众参与度不高的短板,从而导致科普宣传效果不好。本项目立足大学在区域科普活动中的优势资源,开展体验式科普宣传活动,以立体化的手段全面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体验式”科普宣传的主要工作措施、结果和影响
立足学术和科技前沿,邀请专家做相关学术讲座
针对中国和美国在通信领域的5G通信争端,邀请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信息与通信系殷勤业教授做《智能天线系统与阵列信号处理技术》的科普讲座。使学生们对中美在5G通信领域的争端有了更为清楚的理解,拓展了与会师生的科学视界。
立足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开展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并邀请西安交通大学方爱平博士做讲座。相关报告会贴近现实生活,给参加讲座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科普宣传的积极性。
举办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2019年12月11日,举办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节暨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此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内容涵盖:物联网应用和消费类电子产品方面的硬件设计、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开发,共有39支队伍参加比赛,参加比赛人数46人,涉及计算机、数统、美术等学院。本次大赛配合了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互联网+”相关创意,增强基于嵌入式平台课程的实践环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集体协作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了同学们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发挥高校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开展科普活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
2019年9月,与渭南实验小学联合举办科普“大手拉小手”活动。活动充分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展水火箭、潜望镜制作。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小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崇尚科学、探究科学的浓厚氛围。
举办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第一届大学生获奖作品展
近年来,学院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一系列竞赛作为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突破口,探索出一条以竞赛促进教学改革,以竞赛促课程改革,以竞赛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果,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019年12月,组织了第一届大学生获奖作品展。本次活动把物电学院学生的获奖作品向全校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开放展出。
开展“体验式”科普宣传的启示及建议
科普工作是一项看得见摸不着的工作,没有具体的形态,但是必须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载体来体现出其实用性,即:开展体验式科普宣传措施是必要且可行的。项目业已完成,但是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路还很长。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组成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如何全面推进科普活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达成了几点共识:
(1)高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方位开展科普活动,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高校教师积极将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带到校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这种灵活的形式也成为正规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加深了学校与社会、科学家与青少年的交流。科学在教育体系中的提升还带来了对专业化高素质科学教师的需求。科学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和职业继续教育也成为科学社团新的关注领域;注重培养专业化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队伍,为科学传播提供强大智能保障。
(2)科普活动中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科普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科普事业的成熟一方面有赖于体制和机构的完备,另一方面离不开大批专业化的科学传播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高校教师要立足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掘和培养职业科学传播者和科学社会活动者群体,为科普人员传授科学普技巧和知识,提高他们的科普意识。
高校教师开展科普活动时要与小学科学教师充分合作。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在充分交流和不断反馈的合作基础之上使双方的科普意识和专业素质都得到提高。及时把高校科研资源与小学生兴趣班、科学周等活动结合起来,逐步探索出一个适合高校与小学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方法和模式。
(3)高校教师教学任务与课外科普活动的协调、学生课业学习与参与科普活动的有机协调,是高校充分发挥科普功能的先决条件。因此,怎样有机协调教师教学任务、学生课业学习以及科普活动,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4)教师科普活动成果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时的认可度,是教师参与科普活动的保鲜剂。教师在高校中需要通过科研和教学来提升学术层次,大部分高校中只有科研和教学评价体系,科普课题、科普活动等并没有完全纳入高校的科研和教学评价体系。甚至,教师在科普活动中的付出以及研究成果只算“非专业活动”,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教师进入科普团队的积极性。因此,把科普成果纳入职称评定等的正规体系中,鼓励更多年轻有为的教师加入科普团队,是扎实提升全面科普素质中非常关键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