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南北狭长,地跨三个气候带,气象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关中、陕南存在着发生大地震的地质背景。陕南山洪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受灾严重,冬春干旱,森林火灾多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普时刻不得放松。陕西省又地处中国地理中心位置,交通承载量大,交通安全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种危化品使用增多,天然气管网密度增大,突发环境安全隐患加大,陕北矿产资源富集,安全生产教育责任重大。同时,陕西省又是教育大省,全省中小学和大学数量众多,学校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科普任务重。面对种种不可预测的突发公共事件,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发展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危机防范意识,扎实开展全民灾害教育,提升我省应对突发重大灾害的处置能力和教育水平。
一、我省突发公共事件新态势
开展应急科普必须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特点。近年来,我省突发公共事件屡有发生,事件形态呈现出从单一灾种向复合型灾害转变,从局部事件向跨区域、跨行业转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量增加,强度加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呈上升趋势,工业化、城市化加大了突发事件灾害损失。二是灾害链事件频现。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极端事件增多,预测难度大,救援难度大。三是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重大安全事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加大了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难度。四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灾害逐年增多,影响范围广,波及人群多。五是人们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认识和承受力发生变化。研究表明,人类对灾害的认知能力逐步上升,同时对灾害的承受力下降。
二、今年疫情科普宣传新亮点
2002年“非典”爆发以来,我省全面加强了应急科普宣传理论研究和应急科普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了实战检验。在这次强传染、高致病、大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省科协发挥科普教育主阵地作用,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主动作为,开展了全方位、立体化应急科普宣传,为打赢这场战争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和行动指南。各级科协组织及时启动应急宣传预案,整合各类媒体平台资源,迅速形成传播合力,普及科学防疫与心理健康知识,为阻击疫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这次疫情科普宣传,人们认识到防范、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这些个人防护之道已深入人心;通过这次疫情,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专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崇尚专家,相信科学。大家主动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形成了阻击疫情传播的天罗地网,最终在短时间内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不过也要看到,疫情期间的应急科普工作仍有不足之处。比如,受限于人类的认知水平和科学发展,一些疫情信息并不十分准确,容易把人引入误区;有些传播平台对信息内容把关不严,导致谣言传播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急科普的宣传成效。
三、应急科普宣传面临新机遇
人民群众对应急科普宣传需求正旺。突发事件对社会生产生活影响重大,使公众对突发事件相关的科学原理、科学内容、科学技巧的知识需求增加,而科普就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推动了公众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普及,会在公众心理上引起共识或记忆上的加深,较之于日常科普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获得更高的满意度。近几年,我国接连出现了几次大范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普宣传及时跟进,发挥了巨大作用,人民群众对应急科普的需求大幅提高。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工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地相关部门大力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使全社会深刻认识到提高防范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重要性。
国家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明确了应急科普宣传职责定位。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一轮机构改革成立应急管理部,明确应急管理部门承担安全生产和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普宣传,卫生健康部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宣传,公安部门承担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科普宣传。应急科普事业是国家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各单位、各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党和政府再次明确应急科普宣传工作责任主体,加强了应急科普宣传力量,足以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新媒体为应急科普宣传提供新机遇。以移动终端和网络媒体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媒体蓬勃发展,QQ、微信、抖音、微博等现代社交新媒介日益普及,信息技术革命为应急科普宣传带来了新机遇。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在政府职能部门的统筹管理下,充分利用多渠道、多元化媒体手段进行科普活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科普活动,投资应急科普事业,共同推进信息时代下我国应急科普工作的发展。
四、应急科普宣传新问题
当前,公众应对危机的意识还不高,应急技能还不强,缺乏应急科普教育长效机制,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和应急培训演练不够,常态下群众主动参与度较低,如何尽快提高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水平显得尤为迫切。
(一)应急科普宣传教育还有盲点。应急科普产品不丰富,通俗性和趣味性有待提高,缺乏应急知识专业教育与实际训练,危机意识、危机预防和处理、危机应对心理等有待加强。外来务工、外出旅游等广大人员成为宣传教育的盲点,农村偏远贫困地区“最后一公里”仍未解决,伪科学还有市场,部分群众迷信血型、属相、星座等。总之,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难度较大,真空、盲点较多。
(二)应急科普权威性有待增强。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中,谣言还有市场。谣言制造者抓住公众迫切需要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知识的心理需求,跟热点、蹭流量,不仅损害了科学家群体的良好形象,也给疫情管控带来不利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事件提醒我们,面对重大应急突发事件,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权威科普发声机制,组织科学共同体,通过权威平台统筹发布权威科普信息,加大应急科普宣传攻势,让谣言、流言无处遁行,没有市场。
(三)应急科普宣传准确性有待提高。应急科普宣传强调信息的准确性,若信息不准,会动摇民众信心,使应急科普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从新冠肺炎舆情科普的实况看,由于疫情发生突然,病毒起源、传染机制、发病规律等许多科学问题还未认识清楚,导致应急科普宣传准确性、严谨性不够,对疫情的有效防控影响很大。
(四)较小范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普宣传机制尚未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大多发生在省域、市域、县域或更小范围,应对较小范围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普宣传工作机制(包括预案响应、应急类别、宣传启动、组织方案等)尚未建立,没有引起重视。
五、当前应急科普宣传工作建议
较系统的应急科普宣传研究多见于十多年前,近几年少见,因此开展该项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分析现阶段应急科普面临的新形势,结合SARS、COVID-19时期应急科普宣传案例,提出以下几点应急科普宣传建议:
(一)大力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繁荣防灾减灾文化,营造浓厚“关爱生命、防灾减灾”社会氛围,推动全社会不断提高灾害防治能力,共筑生命安全防线。加强应急科普预案修订及宣传,针对不同灾种、不同应急响应级别,制定不同范围、不同规模的应急科普宣传预案。
(二)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配合、新闻媒体积极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宣教工作机制,统筹协调主流媒体,加大灾害防治宣教工作力度,在党报、党刊、党网、广播电视台等平台开设防灾治灾固定栏目,并增加版面和频次。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提高应急科普宣传效果。
(三)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互联互通。促进官方媒体和民间媒体、专业媒体和综合媒体交流协作,实现权威信息和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共享。
(四)加强防灾减灾宣教队伍建设。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是一项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公益性的工作,需要建设专业内行、担当作为、甘于奉献的精干队伍。扩充应急科普志愿者队伍和专家队伍,完善管理机制,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荣誉表彰。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全民讲安全、懂安全的良好局面,加强应急信息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农村贫困地区的应急科普宣传,将留守群众和外出打工人员作为应急科普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科普宣传教育。
(五)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面对突发性事件,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呆若木鸡,就是抱头鼠窜。突发性自然灾害科普不能仅限于书本,局限于理论知识,要反复演练,把科普知识转化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下意识的举动,内化为公众正确防灾救灾自救的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