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听力下降,不少人怀疑听神经或鼓膜出了问题。实际上,这也可能是耳垢太多,把声音堵住了,或者是长了中耳胆脂瘤。
在耳鼻喉科,中耳胆脂瘤是常见病、多发病。虽然有“瘤”字,但是一种良性病变,常发生于外耳道、鼓室以及乳突,可表现为耳道间歇流出臭脓液、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
正常情况下,外耳道及鼓膜存在上皮结构,每天会有角化物及碎屑不断更新、脱落,但外耳道可通过自净功能主动向外排出。一旦这种功能减弱或丧失时,废屑无法排出,逐渐堆积成囊状结构,便会形成胆脂瘤。
胆脂瘤可分为先天性、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胆脂瘤是胚胎期外胚层组织的遗留,常出现在鼓室、乳突或岩部。后天原发性胆脂瘤是分泌性中耳炎后遗症之一;继发性胆脂瘤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导致的中耳黏膜鳞状上皮化生有关,临床中较为常见。
虽说不是瘤,但也不能留。中耳胆脂瘤会逐渐堆积增大,压迫并腐蚀周围骨质,并向邻近组织扩散,严重时可出现眩晕、面瘫、耳聋、脑脓肿、脑膜炎等颅内外并发症。因此,诊断胆脂瘤后,需尽早手术清除。
为了躲开胆脂瘤,生活中要远离噪声环境;保持耳部清洁,洗头、洗澡时避免耳道进水;预防感冒,勿用力擤鼻。胆脂瘤术后3个月内避免头部剧烈、快速甩动,尤其是做了听力重建的患者,以免造成听骨移位;不要坐飞机或进入高速电梯等气压快速变化的环境,以免造成鼓膜内陷。
(吴 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