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是世界公认的卫生保健战略措施,对疾病防控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列为当前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三大措施之一,列为21世纪前20年全世界减轻疾病负担的重要政策和策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以健康教育讲座为主,具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参与的人员数量受限,且讲座形式枯燥、内容没有针对性,缺乏吸引力。讲座对于居民的吸引力不足,不能引起居民对维护健康的关注。
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88亿。当前,通过网络获取健康信息的人数高达75.2%。互联网已成为现阶段公众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网上举办的保健、养生讲座为吸引观众,形式活泼、语言生动,但专家水平参差不齐,很多讲座内容缺乏科学依据,尤其是部分媒体夸大某些食品、产品或保健方法的功能,严重误导民众,甚至造成部分患者有病不寻医就诊,贻误诊疗时机,最后造成严重后果。
目前,科普保健文章、书籍、网络作品有很多重复的内容,作者与内容无责任人把关,有的作者没有医学背景和医学实践却被宣传为养生大师……造成对同一病症的观点矛盾、混乱,使老百姓无所适从,也误导了民众对疾病的认识。本研究从四个方面,探索如何构建从三级医院到居民个人的“互联网+网格化”公众健康教育体系。
发挥三级医院专家团队优势
利用三级医院在教学、医疗、科研、网络信息平台、远程医疗平台、互联网医疗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将传统健康教育模式与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抖音等新媒体相结合,为公众提供具有专业性、严谨性、可读性、实用性、有针对性地适宜不同人群需要的多元化、多渠道健康知识普及途径和培训教程。
基层健康教育人才培养 发挥教学医院师资力量,以及在医联体、专科联盟、分院、对口支援、远程医疗服务合作网、协作医院、互联网医院等方面较大的辐射面,通过远程培训的形式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健康知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与其共享同质化的健康教育教程,指导他们负责定期向辖区居民推送,并指导居民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以保证健康教育的效果并切实将所学知识落实到行为习惯上。
构建“互联网+网格化”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健康教育人员、家庭医生团队、居民家庭到个人,上下联动的,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格化健康教育体系。实现网格内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动态响应。形成“多方合作-资源共享-逐级分解-有序开展-高效处理”的健康教育格局。
网格内各级机构及人员职责分工明确 三级医院
1、健康教育专业指导组
组建健康教育专业指导组,负责健康教育目标、策略、规划的制定,制定有效的实施路径。负责健康教育业务指导并监督健康教育规范进行,评定健康教育师,审查健康教育内容等。
2、各科室
征集本专业健康教育科普资料、科普视频创作、培养科普人才等。
3、各职能部门
通力合作:
①收集汇总科普资料,抖音视频等录制协助,推送培训教程请专业指导组审核确定;
②组建科普教育专家库;
③组织举办健康教育远程培训班;
④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单位、医联体成员单位、对口支援医院、健康教育群、协作医院、互联网医院等健康教育科普知识群的维护和教程推送,反馈意见收集汇总;
⑤广播、电视等媒体健康教育联络、组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健康教育科普知识推送;
⑥相关软件开发、维护、更新。
基层医疗机构
1、联络员:安排专人参加培训,与三级医院联络,按时将健康教育教程推送给辖区家庭医师团队等人员。
2、家庭医生团队:负责维护签约居民群,定期推送健康知识,解答相关问题;指导居民将所学知识落实到行动上,彻底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收集居民意见、需求,连同自身做得好的经验、培训教程,反馈至三级医院,实现资源共享并不断优化科普内容。
居民个人
充分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认真学习签约居民群、社区家庭医生等推送的健康科普知识,将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基于“互联网+”上下联动的网格化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弥补大型医院在疾病预防方面缺位,基层医院人力资源不足、科普知识来源有限的短板。为有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由专业人员严格审核的科学的、适宜的、可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系统性强、可持续的健康教育。帮助居民树立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兜牢预防为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底线。明确网格内各个环节、各级人员的职责,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员密切配合,使群众不仅能获取健康知识,并且能把知识转化为生活习惯的改变,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PSLK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