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利用博物馆资源构建特色文化科普网络可行性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 蔡秋泓 丁婧文 孟晖
  自2019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爆发,博物馆行业受到极大冲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博协发布的多份报告,全球约有95,000座博物馆,在疫情初期约12.9%的博物馆面临永久闭馆;2020年,约90%的博物馆因疫情暂时闭馆,约10%永久关闭;2021年,博物馆闭馆数量下降到4.1%。剩余开放的博物馆也面临如藏品安全、公共财政投入大幅减少、收入骤减等问题。
  根据我国财政部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的报告,财政收入实际可用财力总量增幅较低,财政支出重点和刚性支出都需要加强保障。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2021年重要的财政政策之一,未来将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经费由政府提供,不难推断其将要面临更大的财政挑战。
  陕西省拥有丰富的文博资源和深厚的工业历史文化。2021年《“十三五”期间陕西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提到,截至2020年底,在陕西省文物局登记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共计329座。
  西安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军工重地,自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一五”、三线建设等时期积累了很多工业遗存,对于完整重现和展示西安乃至陕西工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06年首届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会的举办让我国工业遗存发展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共8部门联合印发了《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了开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提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加大传播与交流、健全工业文化发展体系等八项重点任务。
  为深入了解具有科普基础的行业博物馆,统筹分析资源特色,思考构建地方特色科普网络的可行性,研究采取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交大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自身馆内资源,并对陕西省内包括西北大学博物馆、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等在内的9所博物馆展开调研。
  科普资源基本概况
  西安交通大学为中国近现代工程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大量仪器设备、教材教具等,交大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现有藏品约7千余件。项目调研的博物馆中,绝大多数依托学校或行业自身发展趋势,并结合文化特点、专业积累、育人环境,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展陈内容,部分博物馆获批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时,通过在相关领域的长期积淀,馆藏藏品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科普价值和教育优势,实现了历史传承、文物收藏、科普教育、史料研究等功能。
  科普活动建设现状
  科普育人环境得到优化
  多所高校将学校博物馆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职能,与学院、学科加强融合发展,将博物馆建设成“教学实践基地”。同时,面向社会、服务社会,通过开展科普讲座、研学活动、科普项目及举办临时展览等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交大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正在规划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全球校友协同中心”,挖掘更多展览展示资源并争取校友支持,培育科普教育新资源。
  融媒体平台建设得到加强
  疫情时代下,部分博物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加快推动数字模拟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通过多媒体、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有形的博物馆资源转化成数字信息。积极盘活馆藏资源,建强融媒体平台,逐步形成科普资源的良性发展局面。2022年五四青年节,交大高等工程教育博物馆参与由陕西省博物馆协会高校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博物馆承办的“青年文博说|赓续五四精神,谱写时代华章”志愿者云互动活动,获得中国青年报、西安市文物局、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新浪财经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科普资源、科普活动存在的问题
  博物馆经费紧张,独自开展科普活动花销巨大且活动宣传效果有限,影响力不够,缺少交流共享平台。科技行业类展览学科专业性强,急需一批讲解能力过硬、能够化繁为简的宣传人才,扩大科普宣传面。
  构建地方特色工业文化科普网络的思考和探索
  基于疫情常态化防控局势,联合统筹各馆资源构建陕西特色科普网络非常有必要并且可行性高。各博物馆在组织上可依托省文物局、省科协、省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等上级单位、组织,最大程度实现省内科研单位、高校等科普资源建设共享,让藏品资源活起来,一次展览获得多次曝光。积极配合我省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举措,高校内博物馆积极发挥学校优势,联合开发短期主题学习及实践课程,实现高校科技文化共享互鉴,促进高校博物馆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培养选拔一批陕西工业专业宣讲人才,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提升全省工业科普教育传播力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开展云端科普建设,深度挖掘并利用陕西工业遗存,打造城市工业文化名片,持续推出地方特色云展览、直播等,在增加社群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同时突破科普地域限制,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通过科普网络大力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加快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PSL26)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