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共享高校科技资源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朱蕊
  现代化教育工作对青少年的科学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培育非常重视,这既是科教兴国强国战略的重点策略,也是科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平台,高校应当承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学科优势与特点,将科技教育资源共享,迁移教育功能,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和培育奠定基础。上海市科协就这一问题提出“科学种子计划”这一预案。该计划表示在青少年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要加强与高校合作模式,创立初中、高中、大学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高校科技创新教育资源的共享来推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进展,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整个社会对于科普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不足、意识缺乏、教育工作作为重点要求,实际落实情况却并不到位。相对于专业课和文化课来讲,科普和创新培养仅表现于形式,是教学的次要目标。即便素质教育已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但父母、学校和社会对教育成果的判别仍在于升学率的表现。同时,科普和科教教育并不存在于教育大纲范围里,导致学校并无相应的教学课程安排。
  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在青少年教育系统中考试占据主导地位,根据考核内容来进行课程内容安排教授,根据考试结果来作为学习成果判断。特别是中高学生在面对升学压力的情况下而被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育。中考和高考的结果和家长的期盼使得教师只重视教考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科技素养的培育。
  由于科普和科技创新教育培育的不落实,教育经费的划分严重失调,经济发达的区域存在有少年宫、教育培训机构等科技教育场所,而偏远地区和农村基本全无。
  同时,校外的培训机构和场地大多都是盈利机构,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和青少年来说是一个大大的门槛。而学校也因为没有充足的专项教育经费,不能高效有序的开展科技教育培育工作,同时也因为存在于教学任务要求外而无考核标准,使得科技教育的开展更加困难。
  高校科技资源共享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实施途径
  科技教育教师团队的建设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方式。
  一是建立专业的科技教育专家团队,根据专业人员所做出的创作方案和活动策划来进行科普传授。通过应用技术基础结合部分青少年可使用的科技产品(智能机器、建筑模型、航空模型等)来组建相应的研发团队,结合影视动画等专业技术组建影像艺术作品等流媒体形式的创作团队,结合理综基础学科的专业资料和教师,创作科普书刊团队等。
  二是组建专业理论体系研究团队。科技资源具有技术性和规律性,需要在科普的方法、技巧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使得高校科技资源的共享更加高效有序,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
  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宣传团队。科技教育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科普和科技素养基础,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结合专家团队和科普志愿者,通过宣讲会、科普活动、科技体验等一系列方式,传播科技教育和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
  大学生社团是助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主办的科技社团在校内科协和团委的引导和培育下可以有效的进行教育资源共享,社团内的活动大多为学生自主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譬如天文观测活动、科技馆参观活动和航模、智能机器人展演等活动,面向社会公开,使得青少年在提升自我科技素养的同时,聚集志同道合的科技爱好者参与科普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带动更多的青少年体验科技的乐趣。
  高校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平台的建立是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校内科协组织需要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做好协调,为科学普及工作提供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科技体验场所。可以利用高校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开展青少年科技实验体验活动,现阶段,许多校方与地方单位联合开展的青少年科学训练营活动,譬如精英计划、雏鹰计划等,部分青少年创新能力培训活动也有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等单位的参与,这样的平台给有能力的中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科学教育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其次,建立科技教育宣传和研究的平台。通过对科技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理论的探讨,汇总研究成果凝聚团队力量,在报刊和校园板块开设相应的科技专栏,以给专业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共享理论研究的场所和阵地。
  最后,建立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平台。校方需要提供有效的技术来支持开发青少年创新意识的科技产品,增加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的科普剧和动漫播放时间。鼓励学生举办科技集市和科技创新活动,并对科技社团活动提供以政策、资金、场地和技术上的支持等。培育优秀的教师宣讲者,面对中高学校开展专业科普讲座,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扩大科技教育的辐射范围。
  总而言之,高校科技资源的发展与共享对于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现阶段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素养,还可以面向其他社会受众群体,如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培养其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使高校科技教育资源打破象牙塔模式的局限性,更深一层面来讲,更是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后备创新科技力量。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PSL34)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