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元年,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等新兴互联网金融形式不断涌现。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为用户提供移动支付、信息中介、保险保障以及网络贷款等信息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网络金融和普惠金融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具有很强的契合性。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居民家庭面对的更加复杂的投资和融资环境,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这对居民金融素养和金融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金融素养是指消费者掌握金融知识和技能。随着普惠金融实践的逐步深化,金融素养已越来越成为国民总体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全球居民金融素养水平不容乐观。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关于数字时代的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报告》指出,世界各国居民普遍存在金融素养缺乏现象,其中包括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金融素养的缺乏会造成居民遭受巨额投资损失,例如2020年的P2P平台暴雷潮和2015年的“股灾”。已有研究表明,金融素养较低的居民,投资组合往往缺乏多样性,持有高成本贷款的比例更高,而提高居民金融素养有利于降低其信贷违约风险,减少家庭过度负债;金融素养较高的家庭,在繁杂的信息中分析、整理和吸收相关信息的能力较强,从而有利于降低居民投资决策失误的概率。
中国居民金融素养现状 中国居民整体金融素养水平不高。中国人民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于2013年和2015年针对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进行了两轮试点调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的推动下,人民银行在2016年1月11日下发《关于建立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制度(试行)的通知》(银办发〔2016〕8号),正式建立了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制度。2019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分为64.77,和2017年相比,金融素养提升幅度不大,特别是在投资知识方面的回答正确率仅为54.77%,可见提升国民金融素养工作任重道远。
中国居民金融素养区域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最低,亟需提升。陕西省作为西部地区省份,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而从西部省份间的比较看,陕西省也仅仅处于中间水平。综上,陕西省居民金融素养水平亟待提高。
陕西省居民金融素养特征 通过对陕西省居民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陕西省居民金融素养指标和评价体系,分析了陕西省居民金融素养的整体水平、分布特征和陕西省居民金融素养与居民投融资行为的相关关系。
金融素养按照受访者个人特征分类的分布特征
男性的金融素养总体上高于女性,因为一般而言男性往往是家庭户主,是家庭经济、金融决策的主要制定者,其接触金融业务的机会更多。30-40岁受访者的金融素养要高于其他年龄段,可能是因为30-40岁的青年人需要进行更多的金融决策,接触金融知识和实践的机会更多。
金融素养随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研究生学历受访者的金融素养明显更高。教育水平越高,学习能力更强,领悟金融知识的速度更快,从而具有更高的金融素养。已婚受访者的金融素养水平更高,已婚人士往往阅历较为丰富,且需要处理更多的家庭金融事务,金融知识和技能水平更高。风险偏好和风险中性的受访者的金融素养明显高于风险厌恶者。
金融素养按照受访者家庭特征分类的分布特征
家庭人口为3人的受访者金融素养最高,超过3人的家庭,金融素养随着家庭人口数的增加而递减。收入和资产规模高的受访者金融素养较高;负债规模越高,其金融素养也较高。
在净资产状况上,高净资产的受访者呈现出金融素养较高的表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更大,因此或主动或被动地需要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资产。
陕西省居民金融素养与投融资行为相关性分析
从投资行为来看,陕西居民金融素养与股票、基金、债券参与率呈正相关关系。可以看出,金融素养水平越高,居民参与各种投资的可能性越高。从融资行为来看,金融素养与负债概率和负债规模负相关。
提高居民金融素养的政策建议 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提升居民金融素养的重要价值,准确评价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现状。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向居民普及基础金融知识和技能,比如各类自媒体等新型平台。
加大互联网金融宣传力度,鼓励居民掌握常见金融产品特点,结合自身和家庭特点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积极参与金融市场,优化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效率。
加强地区网络基础建设,引导居民利用互联网获取金融信息,提高居民对金融市场的参与便利性。
金融机构应该根据投资者年龄、地区等不同来设计具有针对性理财产品,有利于提高金融产品的吸引力,增加金融产品的适配性。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PSL102)